說話好好玩-育兒Q&A
文章目錄
孩子為何不說話
Q:看別人的孩不到兩歲,好會說話了,為何我的女兒一歲十個月了,卻只會喊「阿爸」、「阿嬤」,跟她說話看得出她懂意思,就是不太說話,只會發出一堆聽不懂的聲音,這樣算是語言發展遲緩嗎?
A: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麗英:每位孩子發展的速度都不盡相同,您的寶貝可能在語言表達上的發展較慢,若寶貝都能理解生活中簡單的指令(必須比較客觀的觀察,大人在對寶寶說話時不要有手勢暗示,看寶寶是否確實可以聽懂),目前也會用一堆聽不懂的聲音來回應大人,且有時候會有意義的叫
「阿爸」、「阿嬤」的話,就只需定期觀察孩子的語言是否有越來越進步,如果有,就不用太擔心;若寶寶到兩足歲仍沒有更多有意義的語彙表達,就應該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現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多和寶貝玩一些聲音模仿的遊戲,例如:玩汽車玩具時,可搭配著說:「汽車、汽車ㄅㄚ ㄅㄚ ㄅㄚ」;也要多和孩子說話,但請用簡單的詞彙,且句子也不宜太長,例如去散步時可以和孩子介紹「這是樹」、「這是花」「這是草」等等。而當孩子有需求時,也要問問孩子「要什麼」?(雖然我們可能知道孩子要什麼了,但仍要學著等孩子回應喔),若孩子只能指出,我們就示範回答:我要「吃餅乾」,若孩子在練習一段時間後,仍無法有意義的表達出,建議您可找專業人員的協助,或至醫院做進一步的評估,讓專業人員可以針對您的寶貝提供更適切的建議與服務喔!
最後,建議您可以利用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幼兒發展檢測(http://baby.syinlu.org.tw/)」定期幫寶貝做發展的檢測,讓爸爸、媽媽與早療團隊更能掌握寶貝的發展情形喔!(本內容摘錄自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育兒討論區」)
構音異常待四歲後再矯正
Q:我的孩子快三歲了,講話時,我發現他好像「ㄢ」、「ㄤ」不分,這需要特別矯正嗎?什麼年紀較適合呢?
A: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對於三歲半的孩子而言,37個注音符號中,除了捲舌音之外,若有咬字不清楚,如發不出「ㄍㄜ」,「ㄍㄡˇ」說成「ㄉㄡˇ」、「ㄍㄨ」說成「ㄉㄨ」,請父母先別慌,這可能是語言純熟度不夠導致口齒不清、發音不清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隨著語言發展日趨成熟時,這些問題可能就自行修正了。然而,四歲之後,若還有相當程度的發音不清時,可能算是有「構音異常」的問題,需要語言治療師幫忙進行矯正。
該跟孩子說什麼?
Q:平常不愛說話的我,現在生了孩子,也知道媽媽是孩子學習說話的對象,可是我真不知要跟孩子說什麼才好?
A:忠孝托兒所所長洪玉滿:要跟孩子說什麼話?的確是很令父母感到頭痛的事!建議有心想幫語言能力不足孩子的父母,不妨動手DIY一本小書,做法是用數位相機一一拍下家中成員與居家環境,並沖出照片做成一本書,就可以開始講故事了。只要是跟家人有關的生活大小事都是好素材。
學齡前的孩子學習有個特色,就是喜歡重複的東西,將這本小書隨身攜帶,任何時間都可拿出來當話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可把人事物做正確的連結,進而豐富言語內容。此外,提醒父母,對於理解度不夠的孩子,說話時,需要加上手勢動作以加強理解力,好使他能做出正確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