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不同個性寶寶‧要有不同教法

不同個性寶寶‧要有不同教法

不同個性寶寶‧要有不同教法

嬰幼兒還不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就像一艘精密的機器但不會說話,只能用哭鬧、大笑和尖叫等表現來反應他們的情緒,家長們必須像科學家一樣,從儀表板上的異常(bobo的情緒)來判斷,寶貝到底想表達什麼?要怎麼做才能安撫且順利教導孩子?

情緒的重要性

目前對幼兒的教育,已經不再只著眼於智商的發育(俗稱IQ),而開始注重情緒能力(Emotion Quotient,簡稱EQ)。情緒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情緒是「個體對生活事件產生的情感反應」,孩子最常以直接、強烈的行為來表達情緒,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氣時摔東西、又踢又打,或是因為爸媽不買玩具給他而在賣場大哭大鬧……。這時父母要告訴孩子除了暴力外的解決辦法,並給予不同的解決方式,甚至進行角色扮演,透過正向的親子交流,孩子會慢慢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能力高的人,比較了解自身情感並懂得調節情緒,而情緒能力發展較佳的人,在人生各階段中都較具優勢,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因為情緒能力的發展會影響一個人的動機、生活適應、衝突處理和問題解決的態度,以及社會行為的表現等方面。健寶園臺灣地區教育總監劉百純老師表示:「幼兒時期是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多種重要的情緒理解能力在這短短的幾年間迅速發展出來,這些能力的獲得,使幼兒能夠處理日後複雜的人際互動關係,成為日後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研究顯示,情緒理解能力較佳的幼兒,較能提供他人分享關心與利他社會行為。」

亂發脾氣‧情緒起伏大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有時會感到氣憤,跟別人生氣,或是自己成為別人發怒的對象。發脾氣未必是好的,但也別把它看成洪水猛獸,非要bobo忍住不可。遇到孩子發脾氣,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不能使用攻擊性、破壞性的語言或行動表達情緒,並提供有益的、具建設性的方式,讓他們在下一次的情緒風暴來臨時能做好準備。

生氣原因百百種

雖說表現出來是生氣、發怒的情緒,但也有很多種原因。有時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事情沒有按照bobo的期待進行時,可能會亂發脾氣。或者是孩子對自己的要求較高,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感到不安而情緒躁動。另外也有因為感覺到悲傷憂鬱、想要得到關注,或是只要爸媽要求日常生活的瑣事,就開始發脾氣。總之,家長必須先搞清楚bobo為什麼生氣,再對症下藥處理。

了解需要‧溫柔化解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大聲責罵和懲罰只會使情況更加嚴重,應該靠近孩子的身邊,溫柔詢問他們想要什麼,判斷孩子的要求是否妥當,合理的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若不適當的要求,就必須堅定溫和的拒絕並說明理由。例如說:「媽咪現在正在忙,可以等我忙完再講故事給你聽嗎?」讓孩子體會到,家長不是不關注你,而是凡事都必須等待和忍耐,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跟著你的要求馬上去做。
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父母們要先認可並對孩子表達同理心,讓他感覺到在爸爸媽媽面前吐露內心情感是很安全的。先理解孩子的心在進行教育,若只一味跟孩子說生氣是不對的,或是開始說教等,bobo很容易把內心的世界鎖起來,漸漸地家長就更難以理解「我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家長的三大禁忌

1不要過於包容:不能讓他們隨心所欲,滿足他所有的要求,有些家長因為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少,就縱容孩子任性,這是不對的。
2正視生氣這件事:當小孩初次發脾氣時,尤其在1歲之前,周圍的大人有時會覺得有趣而逗弄他,這樣等於在告訴孩子生氣是好玩或正確的,因此有的孩子學會以這樣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當孩子初次發脾氣時,要用表情和聲音讓孩子明白,「原來爸爸媽媽不喜歡我這樣」。
3不要讓孩子有罪惡感或嫉妒心:當孩子犯錯時,為了糾正他們,有時會說出比較的言詞,例如:「為什麼你總是這樣子?」「妹妹都是因為你學壞的!」「你看,隔壁小明都不會這樣!」只會讓孩子更不滿而氣得更久。

內向害羞‧不和別人相處

除了天生的氣質外,有許多後天環境也會影響孩子,像是從小就很少接觸新環境的機會、受到家人的影響,或是父母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等,都有可能使bobo的態度畏縮、內向害羞。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練膽量」,會儘量讓孩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當然很好,切記不要勉強他們,因為愈是用高壓的方式,孩子的反抗心就會愈強烈。家長不要覺得bobo害羞就是性格懦弱,因此當他表現出害羞的情緒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試著鼓勵孩子並陪他一起度過困難。而且內向的孩子很容易用極微小的動作或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想要了解孩子的心情,可以先營造一個讓他安心表達的氛圍。不要急著否定、壓抑或消除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容許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感受,父母此時只需要好好傾聽。

不當孩子的代言人

害羞內向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時,內心會充滿不安和緊張的情緒,可能完全不說話或躲到家長背後,此時爸媽不要覺得對別人失禮,就心急地催促bobo硬要打招呼或說話,或是在大家面前說:「我們家孩子本來就這樣,一出門就不愛說話。」也許bobo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新環境,正想要鼓起勇氣說話時,聽到媽咪這麼說,會認為不說話也沒關係,產生過分依賴的心情,或是話說出口後覺得很彆扭,反而愈來愈害羞。因此家長不要代替內向的孩子發表意見,或是搶在他們面前說話,會剝奪bobo面對問題的機會。

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和機會

碰到陌生人時,孩子本能的會認為對方不安全,因此在參加生面孔多的聚會時,應該先陪在bobo身邊讓他適應,而不是一到親戚家就說:「來,去跟表哥玩。」就讓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尤其對內向孩子來說,突然要面對這麼多長輩,或是有人要抱他、親他,當然會上演大哭大鬧的場面。因此,父母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還要表現得和在家裡一樣,更要避免在他極度不願意時強行認識陌生人。

怎麼教孩子打招呼

如果已經提醒了1、2次,孩子仍然不願意開口打招呼,可以先跟對方說:「這孩子好像有點緊張。」再跟孩子表達出:「你還不認識阿姨對不對?不過你最有禮貌了,等下次再見到阿姨時,我們再一起跟阿姨打招呼喔!」也要讓孩子知道,打招呼是禮貌的行為,讓孩子慢慢學會打招呼這件事。爸媽也可以在提醒孩子向長輩打招呼前,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或是親身示範打招呼的方式,再問孩子是不是應該要跟長輩打招呼,等孩子有意願後,再協助他們說出口。

感到恐懼‧總是黏著媽咪

有些小孩總是跟在家長的後面,不論走到哪就要跟到哪,一旦媽咪消失在視線之內就會焦慮或哇哇大哭,這是bobo安全感不足的表現。其實,在5歲以前的幼兒,大部分對和親人分離、聲音、動物、昆蟲、洗澡、坐在馬桶上廁所和晚上睡覺的黑暗等,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是正常的,這時爸媽如果以不以為然的態度處理,只會讓這些恐懼更深植在孩子心裡,甚至覺得爸爸媽媽不會保護他,進而產生較強的不安全感。

避免不良的刺激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避免說:「不乖晚上會有怪物來抓你喔!」不良的刺激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也會影響睡眠。要幫助孩子克服內心恐懼,最重要的是多陪伴他們,帶給孩子安全感,並用具體、正面的方式來強化孩子面對害怕的能力。

聰明處理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多半發生在嬰幼兒時期,或是學齡孩子要上學的階段。孩子對父母離開自己身邊感到恐慌,即使是極短的時間,也無法忍受和爸媽分開。當孩子正在處於分離焦慮時期,如果你要出門或暫時離開孩子身邊,請提前跟孩子溝通,千萬不要趁孩子睡著或不注意時悄悄離開;或是明知道要出去好幾個小時,卻跟bobo說只要等媽媽10分鐘就好,這些做法都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賴。在離開前可以給孩子一個屬於媽媽的物品,像手帕等,告訴他這就像媽媽在他身邊一樣,也可以約定好見面或分開時專屬於你們兩個的打招呼方式,讓孩子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媽媽還是在意我的,有助於減輕分離焦慮,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固執又不講理‧自私貪心

通常對固執的孩子越是生氣,孩子的反抗就越強烈,其實,孩子固執己見時,代表他們已經有能力主張自己的意見,也能看出他們想控制周圍事物的欲望,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時,適當和孩子妥協也不失為一個方法。但如果孩子非堅持做某件事不可,這件事又是會有危險性時,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態度,有條有理的要求bobo,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而不要一味用命令的口氣說話,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反抗心理。
至於貪心或自私,是因為bobo滿3歲之後,就會在同伴中產生親疏之分,也就是社會性開始萌芽的時期,但是孩子仍然是以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因此會執著於自己的東西、不肯分享,或是貪心、自私的想法,就是出自於這種思維。

避免和固執寶寶正面衝突

生活中難免有些突發狀況,像是本來說好要去動物園,但因為天氣或其他因素無法成行,有些bobo就會大哭大鬧,在固執寶寶生氣時,如果繼續強硬的指示、命令孩子,他們就會更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而且覺得爸爸媽媽都不守約定。首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後,先傾聽他的意義,或是可以讓孩子真的走出門外感受一下風雨,並告訴他動物們在這種下雨天的情況,讓孩子理解「為什麼不能去」。

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當孩子不跟別人一起分享食物、玩具時,如果只是罵他:「你怎麼這麼自私,只想到自己!」只會讓孩子更加憤怒並感到不公平,為什麼「我的」東西要分給別人?也許父母可以換的方式說:「你還想繼續玩芭比娃娃嗎?那等一下玩家家酒可不可以跟妹妹一起玩?」讓bobo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當孩子真的分享給別人時,也不忘加以鼓勵。爸爸媽媽可以站在輔導的角色,提出多種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思考和選擇,而非強硬的要他照大人的想法做。
另外則是貪吃的問題,小孩子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即使吃飽了也會想要全部占為己有,或是勉強吃下去。當爸爸媽媽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時,也可以分給孩子吃,並且告訴他:「媽媽很喜歡這個餅乾,真的很好吃,所以想要分享給你吃,你要不要吃一口呢?」慢慢灌輸孩子分享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