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職業Q&A
Q:當孩子的具備了哪些能力,將會對往後就業有所幫助?
A: 1.挫折忍受度
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難題、產生挫折感,這時爸爸媽媽可以教導孩子必須從失敗的地方重新爬起來,不要碰到難關馬上就想逃避,以免做事容易虎頭蛇尾,往後長大恐怕也會變成「草莓族」。
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若家中孩子正在就讀幼稚園,那麼這將是一個培養人際溝通技巧的好機會。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教保組長陳巧湄表示,幼兒在跟班上同儕互動時,就已經開始在學習如何尊重他人與協商等社會行為,父母在家裡的時候也可以提醒寶貝,在跟他人溝通時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像是想跟其他小朋友借玩具的時候,應該說「請借我你的玩具」,而不是連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搶走同儕的物品,變成唯我獨尊的小霸王。爸爸媽媽也要特別留意孩子在外跟同儕的相處模式,不要讓孩子從小就當慣了領導者,萬一往後到職場上得聽從上級指示,會比較無法適應,甚至無法遵守社會規則。
3.情緒控制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關心他們、給予溫暖的鼓勵,若是容易生氣或哭鬧,家長也應該適時教導孩子忍受挫折,而不是無條件寵愛或是責罵,這樣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讓孩子無法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反應。
4.表達能力
孩子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外,也要聽得懂別人所傳達的意思,做出適當回應。若沒有聽懂別人的要求,自然就不會把事情做到最正確,因此聆聽甚至比表達自己意見更加重要!
Q:每個孩子長大後對職場適應速度是否會有所不同?
A:陳巧湄組長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孩子對職場的適應力跟天生氣質有相當大的關係,這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能看出。活潑的孩子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自然就會很快融入不熟悉的環境,但是,內向的孩子就需要給他們比較多的時間去習慣,若家中孩子本身就比較害羞,每到新環境之前,家長不妨預告孩子,他們會遇到什麼有趣的人事物,幫助孩子降低恐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去迎接未知的新事物。
Q:父母心中有希望孩子從事的職業,但孩子可能也有自己的理想職業,必須如何協調?
A:從孩子開始學習後,就要培養孩子五育均衡發展,讓孩子接觸不同領域、找到自己擅長的科目,並且側重發展,創造自己的優勢。陳巧湄組長建議,家長必須讓孩子適性發展,對孩子的期望也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喜好進行修正。舉例來說,家長心中可能不喜歡孩子從事運動相關的職業,但若孩子平常就愛運動,也不要限制他,因為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他的心情就會輕鬆愉快,連帶平時的學科成績都有機會提升,就算往後職業不是往運動領域發展,但還是能當做平時興趣,家長只需在一旁提醒孩子不要過於沉迷即可。
Q: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工作能力有影響嗎?
A:在家中,孩子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平常的教養方式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父母應該要做好榜樣,教導孩子正確與他人的互動行為,而且父母採取開明的教育方法,就會開啟孩子的創造力,畢竟在現代的社會中強調的是「3Q」,除了IQ(智力)、EQ(情緒),就連CQ(創造力)也是當今所重視的。
父母也要帶領孩子積極的態度,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打破沙鍋問到底、有困難也要主動自己解決,而不是等別人給答案。相信在工作的爸爸媽媽們大多也都知道,在進公司前,學歷只是門檻,人際溝通及良好態度才能讓一個人在職場上存活下來,所以不妨把上述這些建議都列入教養孩子的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