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動物‧教養Q&A
Q:如何引導孩子接近、認識動物?
A:板橋圓心坊全方位腦力開發托兒所所長黃薰漪認為,最好以孩子為中心來引導他認識動物,也就是當孩子有興趣時,才教他、告訴他相關的資訊,並不需要強迫孩子認識動物。不必太在意孩子從認識動物中得到什麼具體的知識,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只要孩子感覺開心、滿足,就是最大的收穫。
此外,有些孩子膽子比較小,在引導孩子接觸動物時,可以試著先問孩子想不想摸摸牠,切記不要抓著孩子的手去摸動物,必須等孩子有意願時,自己願意主動摸動物時,才讓他去摸。尤其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情緒,爸媽千萬不要勉強孩子,避免用言語刺激孩子,以免孩子排斥而喪失認識動物的興趣,甚而造成日後對動物恐懼的印象。
此外,如果是引導1歲的孩子接觸動物,則有必要考量到孩子本身以及動物的安全,因為1歲的孩子並沒有輕重之分,他可能會很用力的捏動物,而受到傷害的動物會因本能反應反過來攻擊孩子,家長最好在一旁看著;至於3歲的孩子,已經比較懂得分寸了,只要稍微提醒一下,比較不會發生諸如此類意外的傷害。
Q:當孩子受到動物攻擊,因而對動物產生恐懼感時,爸媽應該怎麼辦?
A:一般來說,動物並不會無緣無故攻擊人類,通常是因為不了解動物的習性,才會招來動物的攻擊。對此,黃薰漪所長表示,家長必須先告訴孩子,動物和人一樣,也會有情緒,當牠感受到環境並不友善,甚至受到攻擊時,是有可能反擊的;此外,當動物被打或攻擊時,牠也是和人一樣會痛、會受傷的,所以不可以傷害牠。其實每一種動物各有其習性,只有了解牠的習性,才可以和平共處,甚至讓動物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此外,引導孩子認識動物的最終目的,是要藉此告訴孩子尊重生命的重要性,這也是在認識動物前,必須先行建立的觀念。「動物是有生命的,需要獲得尊重,虐待動物是萬不可為的。當然,前提是大人也要愛護動物,孩子才會跟著愛動物,保護動物。」
Q: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接觸動物,可能衍生後續的衛生和疾病問題,到底可不可以摸動物和動物玩呢?
A:熊寶貝田園學校園長許家華表示,很多孩子看到動物很可愛,忍不住想要摸摸牠,這是人之常情,並不需要特別禁止,只是孩子在摸過動物之後,一定要徹底執行洗手的動作,他說,其實不管摸過任何東西,最後都必須把手洗乾淨。
Q:看到小動物很可愛,孩子不免吵著要養,如何建立bobo正確的飼養觀念及態度呢?
A:許家華園長認為,照顧動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動物跟人一樣會生病,必須清洗、餵食,因此在飼養動物之後,最好能帶著孩子按時餵食、定期清理動物的排泄物,用正確的方法與態度照顧動物。當然,孩子還很小,大多數的情況是爸媽主動做這些事,不過還是要讓孩子知道,愛牠就要照顧牠,養牠就不要任意棄養,一定要有始有終。
因此,當孩子覺得沒有新鮮感了、不想養的時候,父母必須告訴孩子正確的觀念,告訴他,牠是家中的一份子,千萬不要隨孩子起舞,養牠就有義務照顧,一定要堅持立場,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Q:如果孩子真的不想養了,再加上其他客觀因素不利於後續的飼養,應該怎麼辦才好?
A:在此提醒爸媽,如果覺得實在照顧不來,可以送交動物收容處所處置,最好不要任意棄養,根據相關法令規定,棄養動物,導致動物重傷或死亡,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棄養動物,導致有破壞生態之虞,處新台幣 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棄養動物而未致有破壞生態之虞,處新台幣1萬 5千元以上7萬5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