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寶貝 針針計較 無尾熊固定法 大人不再滿身汗
小人挨個針,大人滿身汗!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指出,想要寶寶打針乖乖配合真不容易,特別是寶寶活潑好動又聰明,還沒開始打針就似乎已有警覺,先來個哇哇大哭或是全身扭動不願配合打針,家長只好跟著一旁跟著七手八腳忙著幫忙安撫寶寶,每次打針就好像打完仗一樣。

寶寶三歲前需要接種多少疫苗?潘俊伸指出,小孩子從出生到三歲之前,公費的疫苗共有13劑,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到三歲前共有多達23-25劑疫苗。
潘俊伸表示,預防接種是幼兒保健項目中重要部份,但有家長會擔心寶寶打完疫苗的反應而不知所措。接種後可能常見的反應為發燒、局部腫痛、哭鬧或不安,通常是短暫的,會在數日內恢復,勿揉或搔抓注射部位。
根據一項美國研究,收集一百四十萬名1到6歲幼兒,共六百萬次肌肉注射預防接種發現,預防接種若是打在手臂會比大腿多近兩倍的腫痛。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五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等肌肉注射疫苗,接種後局部腫痛更是常見。另外。跟第一劑比起來,第四劑的五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有較高的機會發生注射部位的紅、腫、痛及發燒。
疫苗該怎麼打?潘俊伸表示,施打疫苗時會盡量避開有神經及血管的部位,通常嬰幼兒會建議打在大腿外側的股外側肌。注射方式,會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活性減毒疫苗一般以皮下注射會有較好的免疫效果,像是麻疹、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等。都是採用此方式;但不活化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流感疫苗、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因顧慮其局部腫痛及炎症反應,必須採肌肉注射;卡介苗建議以皮內注射。
常聽到家長疑惑的詢問,如果一次需要打三針,可以在一天內打完嗎?潘俊伸說明,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寶寶六個月時,公費加自費疫苗需同時打三針,建議一次打兩針,另一針間隔一、二週後再施打,避免寶寶負擔過重,而且寶寶也只有二隻大腿可以施打。
無尾熊固定法,大人不再滿身汗!潘俊伸表示,在打針時,請家長協助固定寶寶,以無尾熊抱樹的姿勢,先抱著寶寶,將寶寶側身,讓寶寶一手放置父母背後,家長一手固定嬰兒手臂,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再以雙腿緊夾嬰兒雙腿以利醫護人員施打,這樣一來家長們也不用慌亂急著抓緊寶寶了。
打針後須注意什麼?潘俊伸提到,常見會出現的症狀有:發紅、腫痛、硬塊、發燒,在少部分的孩童身上,大腿或上臂的腫脹甚至可以長達四天,但這些反應都是可以自癒的。當出現發紅、腫痛時,在注射後兩天內可冰敷,兩天後若仍有腫痛則可熱敷按摩,若有必要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另外,因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溫度不會太高(38度多,低於39度),時間不會太久(不超過24小時),若超過38度半時可給予退燒藥,緩解因發燒造成的不適,但如果發燒症狀持續,且服用退燒藥後仍有發燒,建議就醫檢查。
最後,潘俊伸提醒,預防接種可以提供幼童對特定疾病的保護力,當需要接種時,建議家長先與醫師溝通討論,對於注射方式及部位事前詳細瞭解,注射後若有不舒服,適當的照顧可以緩解不適,即使之前接種後無特殊反應,每次接種疫苗仍須步步為營,若有出現任何異常現象時,請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