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交通工具-從生活認識交通
文章目錄
「哇!為什麼那台車白白的、上面還有紅紅的燈,和爸比的車不一樣?」當小朋友開始步出家門,準備移動並探索外面的花花世界時,汽車、公車、捷運……等等的「交通工具」,將成為孩子們未來頻繁接觸的物體。這時候,正是絕佳的生活教育機會。
台北市辛亥托兒所所長林慧菁表示,在小朋友的五感發育逐漸成熟後,建議身旁的父母、長輩或老師,開始帶著孩子認識各類型的交通工具,如每天都會看到爸比開「汽車」、和奶奶搭「捷運」去玩……從最鄰近生長環境的交通工具切入,一步步產生印象、建立概念、構成記憶經驗。
從家庭生活切入
平常父母會騎機車或開汽車上下班、接送小朋友,假日的時候會到公園騎腳踏車休憩……這些隨處可見的景象,對每個孩子而言,都會是新奇的體驗。台北市辛亥托兒所老師汪永慧和蘇宇君表示,日常生活中任何看得到且常用交通工具的場景,都會是小朋友最佳的學習素材。由於貼近生活,小朋友比較熟悉並有安全感,入門認識也比較容易。
台北市辛亥托兒所老師宋美雲補充,整體來說,父母可依循著歷史的脈絡,漸進式將孩子帶入交通工具的世界中。她表示,自古以來的演進史,從「人力、獸力、機械(車)、天空(飛機)到海洋(船)」,而這正可作為幫助小朋友認識的順序架構;此外,從「一般用到特殊用」,也是小朋友可探究的方向。
於是,汪永慧和宋美雲老師表示,父母可塑造情境,讓孩子「實際操作」,增加生活中對常見工具的接觸頻率,幫助小朋友理解並不再害怕所謂的「龐然大物」。
善用便利的大眾運輸
以台北為例,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相當便利,正是讓小朋友學習的好場所。宋美雲老師建議,假日閒暇之餘,父母可帶小朋友四處走走看看,在隨處可見的交通工具中,潛移默化深入他們腦海中。
以托兒所的活動為例,所內不定期會舉行交通工具體驗的活動,如帶小朋友們一同搭乘捷運:進入捷運站後,遵守規定搭電扶梯或走樓梯,然後先到閘口旁的人型測量立牌量身高,再到售票機器前投幣買票、或確認悠遊卡可否使用,再到標示綠色「↑」的閘門旁感應、等紅色門開後即可進入;到月台後,排隊站在白線後方,門開了等下車的人走完再進入車廂,如果遇到行動不便者別忘記讓座……
對於許多小朋友來說,捷運、公車等等,都是相當新奇的經驗,但只要父母願意撥點時間,帶著孩子親子走一趟,不但能幫助認識交通工具的樣子,還能進一步學習符號、數字、規則等等概念。
社會資源能開拓交通視野
從實際層面切入,的確是最快、也最清楚認識交通工具的好方法。然而,這樣對小朋友而言,仍不夠能幫助他們深入認識每種交通工具:雖然知道汽車,但不知道為何會在路上跑;有時候會看見閃紅燈的特殊車種,如救護車、消防車、警車等;或工程車,如水泥預拌車、卡車;或是飛機、火車、輪船等不在馬路上行駛的工具。
汪永慧老師和蘇宇君表示,在孩子已經對周遭的、一般性的交通工具產生認知後,父母可進一步引導其認識更廣的交通世界,而建議採取的方式,即善用社會資源。她進一步說明,透過博物館、展覽活動、網路、電視影片或書籍刊物……甚至是汽修廠等,都能幫助開拓孩子的交通領域視野。
面對這些文化資源時,可不要只是單單觀看而已,最重要的要積極參與交流。宋美雲老師以所內教學為例,記得某次帶著孩子參觀汽修廠時,每個小朋友一看到汽車都興奮,尤其再看到汽車內部的構造時,更是睜大了眼猛瞧,個個都豎起耳朵聆聽汽修人員的說明:原來車子是這樣動的、車子要保養才會跑得久……
此外,博物館絕對是小朋友獲得最佳知識的正確管道。宋美雲老師表示,由於平常很難看到輪船,建議可帶孩子參觀海事博物館或加入航海體驗營,透過現場專業人士的引導說明,豐富精美的各類船隻照片,完整了解船的歷史與功能:原來最初是坐木桶浮在水面上,然後有小船;而現代不但有可載人的輪船,還有運貨的貨櫃船、保衛國家安全的航空母艦……
另外,在安全考量下,工地也是很好的認識場所。宋美雲老師舉例,工地中水泥預拌車的特徵明顯,猶如圓鼓鼓的橢圓體,架在車子後方不停地轉動,相當吸引孩子目光,建議父母在觀看之餘,別忘趁機說明車子的用途功能、適用場所等,以及相關安全注意事項。
遊戲設計補足真實體驗
除了前述的社會資源外,林慧菁所長
更建議,可以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進入交通領域中,提前感受真實狀況。宋美雲老師以托兒所為例,每一周,老師都一定會為小朋友設計交通體驗遊戲。
宋美雲老師進一步說明,每一周的交通主題不同,例如這一周是飛機、下一周是火車等。以飛機為例,首先大家會一起以勞作方式,製作出飛機相關道
具(如票券、飛機外殼、帽子、簡單衣服等),然後老師會幫小朋友分配工作:售票員、空姐、乘客等,安排好位置後,為小朋友說明相關規則,接著就讓他們開始執行流程(買票、驗票、帶位、繫安全帶等),老師則在一旁指導,有任何問題會即時提醒與糾正。
相信沒有一個小朋友不愛玩遊戲,而正確的引導方式,不但讓每個孩子都很樂在其中,更能吸取到正確的交通知識。不過,教導者的協助很重要,可別讓小朋友玩過頭喔!
最佳引導方式:順著孩子想法
讓孩子認識交通工具,是個很有意義過程;但教導者(如父母)更需要留意自己的態度與方式。林慧菁所長認為,觀察孩子取向、順著想法是很重要的。由於每個小朋友周遭的生活經驗不同,所接收到的刺激也不同,導致想學、有興趣的交通工具也不同。
以托兒所為例,宋美雲老師說明,老師會先探詢小朋友們的意願,再幫大家分組,各組各學習不同的交通工具,循序漸進,每天學一點相關的東西。此外,在托兒所每周的「假日分享」,就要大家分享假日碰到的交通工具及經歷,在互動之中,無形中也串連起孩子間、親子間的感情橋梁。
林慧菁 所長
現任/台北市公設民營辛亥托兒所所長
經歷/台北市市立托兒所代理保育員‧台北市私立小彤彤托兒所所長‧
台北市敦化國中附設托兒所所長‧社團法人中華婦幼發展協會理事
學歷/康寧專校幼保科副學士
宋美雲 老師
現任/台北市公設民營辛亥托兒所 老師
學歷/經國健康管理技術學院
經歷/私立長青幼稚園‧台北市正義托兒所
汪永慧 老師
現任/台北市公設民營辛亥托兒所老師
學歷/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
經歷/台北托兒所保育員‧昱德建設行政會計
蘇宇君 老師
現任/台北市公設民營辛亥托兒所老師
經歷/私立小菲力托兒所
學歷/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