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天生好演員-協助寶寶角色扮演

天生好演員-協助寶寶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雖然是孩子的大戲,但寶寶能否在角色扮演中充分的展現對其他角色的認識, 或是拓展各種豐富的情節,父母可是其中關鍵之一喔!

文/伍偉婷 採訪諮詢/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附設托兒所所長王鈞安 
攝影/詹建華 化妝髮型/郭研君 演出/振豪

1. 拓展豐富的生活經驗

當寶寶有各式各樣的生活經驗,就能將此運用在角色扮演中,讓角色扮演情境更為豐富、活潑。建議爹地媽咪多帶著寶寶到處玩耍,並在每次出遊時,引導寶寶觀察周遭的人事
物,即便寶寶還不會說話,也可把自己看到的人事物陳述給寶寶聽,並一邊指給他看,長時間累積下來,寶寶自然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
而若是整天「宅」在家中,寶寶只有接觸家裡的環境和父母或其他親友,便不能對其他角色有更豐富的認識,自然缺乏可展現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的舊經驗。

2. 將孩子的扮演方法視為起點

孩子扮演時,除了呈現個人的舊經驗之外,也能看出他的社會性,像是與人互動的方式、技巧,如何和人討論、協調等,好讓扮演情境持續下去,但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附設托兒所所長王鈞安表示,父母應將在扮演情境中觀察到的寶寶視為「起點」,像是發現寶寶似乎不太喜歡分享,那麼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協助寶寶學會和別人分享,而不是將這個情況視為「結果」,將自己的孩子斷定為不喜歡分享。
王鈞安老師表示,將寶寶在扮演情境中的表現視為「起點」,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引導協助孩子學會相關能力,才是父母應有的正確態度。

3. 不需要給予過多玩具

孩子充滿無限的想像力,雖然在扮演初期,寶寶仍然需要較真實的物品幫助他們進入情境,像是給他們真實的醫生聽筒、圍裙、鍋子,他們才能將自己扮成醫生或媽媽,但是進入4歲以後,孩子漸漸可以用替代性或象徵性的物品來假裝某個真實物品,例如將積木當成車子,因此,王鈞安老師表示,不需要為孩子準備過多扮演玩具,利用家中現有的物品即可。

老師小撇步

給寶寶一些比較不具特定形象的東西,他們其實會視扮演情境賦予該物品不同的意義,像是一條布,寶寶就可以把它當成餐巾、裙子或是披風等,同時這也是發揮想像力的時刻。像王鈞安老師也曾經利用家裡壞掉的烤箱,把電線剪掉,並抽調烤箱中的尖銳物,如此一來,小朋友在玩扮家家酒時就可把它變成車庫、公事包等等。

4. 享受和孩子一起扮演的感覺

獨生子女已成為現代家庭的主要趨勢,孩子在家中往往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可以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王鈞安老師表示,當寶寶將你化身為情境中的某個角色時,建議你融入這個角色,享受和孩子一起扮演的感覺。有時大人工作忙碌,可能沒有太多心思和寶寶一起扮演,但其實只要簡單的互動,就可以讓寶寶享受這個扮演的過程,王鈞安老師
以自己家中曾發生的例子來說明:有一次小朋友正在忙著製作東西時,在一旁休息的爸爸就扮演客人的角色,接著打電話向寶寶訂貨,寶寶就會認真的準備物品,這個過程往往可以持續一陣子,而爸爸收到物品後,更是大力的讚美了一番,稱讚寶寶物品做得很好,還給了寶寶的公司起一個封號,叫做「一級棒公司」,更拿了一張紙把公司名字寫下來,寶寶得到這個公司名稱後,充滿了成就感,並且也獲得了扮演過程的樂趣,王鈞安老師表示,這個過程,爸爸其實也只是在一旁休息,但適時的配合寶寶扮演,就能滿足孩子的扮演欲!

5. 事後給寶寶正確的認知

仔細觀察寶寶的角色扮演過程,往往可以了解其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像是在冬天時,寶寶正在扮演要穿很多衣服出門遊玩的情境,但是嘴裡卻說「今天好熱喔!我們要穿多一點喔!」父母就可以發現寶寶對於冷熱詞彙有所誤解,但這時候也毋需直接在扮演情境中介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灌輸寶寶正確的意義即可,像是帶寶寶出門時,就可以說「今天好冷喔!我們要穿多一點」,再次讓寶寶弄清楚「冷」的意義。
另外,若當小朋友扮演餐廳服務生的時候,對客人態度很差,家長也不用馬上介入,或許小朋友過去曾經的確遇過服務態度不好的服務生,因而重現了這樣的舊經驗,下次帶著寶寶上餐館時,遇到好的服務生就可以特別增強寶寶的記憶,跟他說「你看這個姐姐好有禮貌喔~放盤子都輕輕放,也會跟我們說謝謝呢!」或是下次媽咪和寶寶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可以由媽咪扮演服務生,用較正向有禮貌的態度來對待寶寶,讓寶寶了解也有良好服務態度的服務生,矯正寶寶的觀念。

6. 適時加入戲劇,給予正確邏輯

通常寶寶在進行角色扮演時,若沒有安全性的疑慮,通常大人不需介入,但若爹地媽咪在一旁觀察許久,發現扮演情境不斷重複、停滯時,也可適時加入,好幫助情境有所改變。
像是發現寶寶在扮演餐廳老闆時,老是一直煮菜給客人吃,不斷重複這個情節,媽咪就可以扮成客人介入,並跟寶寶說:「你們的義大利麵多少錢啊?」、「會不會很貴?」、「那我要看看我有多少錢」,這些提示的話語都可以讓寶寶了解用餐付費的概念和邏輯,並且更豐富他們的扮演經驗。

7. 觀察是在紓解情緒或是表達想法

有時小朋友在扮演情境中可能出現較負面的情緒或行為,這時,爹地媽咪應該持續觀察,不需直接點破,因為有時寶寶只是透過扮演紓解情緒或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若家長馬上介入或點破,反而可能造成寶寶的焦慮,因此,王鈞安老師建議爹地媽咪,發現寶寶在扮演遊戲中有較負面的情緒時,可回想過去是否曾發生類似的經驗,並且在未來幾天持續觀察寶寶的生活,若在日常生活中仍有不安或負面的情緒,也不妨直接詢問寶寶,避免在扮演情境中直接點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