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好朋友‧養成良好社交能力
培養不同階段兒童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雖然是與生俱來,但仍會受到個人天生氣質影響,面對新的人、事、物,部分孩子會很開心、好奇的接觸,願意主動踏出第一步去探索,但也有部分孩子必須要透過觀察才會往前邁進,只要面對陌生人就會表現出敏感的情緒反應,甚至退縮、逃避,孩子的反應強度可能會很微弱或很強烈,經由累積社交互動的經驗,是養成社交能力的重點。李筱蓉心理師將依照年齡階段,分享嬰幼兒具備的社交能力。
‧0~6個月:
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為主,但已經會用聲音或是表情、肢體動作,對外界有所回應,例如會對人微笑;喜歡別人跟他玩,互動停止了可能會不開心或哭鬧;想要被抱時,可能會做出伸手或往前傾的動作。
‧6個月~1歲:
這階段開始會認生,懂得區分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因此當接觸到陌生人時會有不同的反應。
‧1歲~2歲:
喜歡觀察四周,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也開始能理解親子互動遊戲樂趣,例如將臉遮住再打開,發出聲音,孩子就會笑得很開心。家長這階段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分享式注意力」,意即互動過程中對物品或事件的注意力,並且能夠在人和物品、事件之間轉換注意力,共同分享有興趣的事物。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在1歲半到2歲會達到高峰期。
‧2歲~3歲:
孩子喜歡自我表現,也喜歡跟同伴一起,最初的友誼開始萌芽,如果碰到困難或需求不能自行滿足,會請身邊的人或主要照顧者幫忙。而3歲開始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比之前更好,無論是否接受都會有很明顯的表達,會試著想要和其他小孩玩遊戲,等到社會性發展比較成熟時,分離焦慮就會下降。
‧3歲~6歲:
感官、認知、情緒等發展逐漸累積,這時即可開始協助孩子練習更為複雜的社交能力,舉例來說,引導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因為彼此要演出,因此對角色需要有適當的認知、情境互動和情感交流,才能夠讓遊戲更加好玩,而孩子也能夠從遊戲過程中提升社會化發展。
穩定的依附關係‧讓孩子樂於分享
家長為了讓孩子融入環境中,總會要求孩子分享,李筱蓉心理師指出,希望2歲左右的孩子要懂得分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此階段的社會性發展還處於以自我中心為理解和表達事情的依據,對於任何事情皆以「我」為出發點,通常只會顧慮到自己,千萬不要因此就覺得孩子自私霸道。
要建立社交技巧及人際關係,都要回歸起初有穩定的依附關係,主要照顧者從小對於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敏感,能夠即刻察覺需求並給予適當回應,安全的依附關係就能夠被建立。在安全依附的基礎下,孩子比較能夠信賴別人、勇於探索,願意跟友善的陌生人接觸,家長試著引導,幫助溝通互動,就會讓孩子願意分享。
分享也需要學習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怎麼分享,大人不要認為小孩不分享就是很自私!」李筱蓉心理師建議,要讓孩子有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親身示範怎樣叫做分享,實際生活經驗就是很好的教材,大人間的分享示範給孩子看,觀察多了孩子就會模仿;若想要更進階的培養,家長可以創造分享的情境,舉例來說,請孩子幫忙拿東西給別人,帶孩子去公園與其他孩子聚在一起,由大人的引導去做分享,過程中想辦法讓孩子不需要擔心因為分享而失去,反而可能因為分享而體驗到更好、更快樂的經驗,未來就會更樂意去分享,不需刻意勉強。
邁向成長路途
上幼兒園是孩子人生大事,同時面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以及進入到陌生環境的兩大挑戰,週遭都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對於老師、同學和環境感到不安害怕,李筱蓉心理師建議,上幼兒園前,要讓孩子情緒及心理都先有準備,而樂於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熟悉度,以降低焦慮及排斥感。上學前建議先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和老師或者同學們打招呼,跟孩子一起準備書包及上學用品;另外,也可以和孩子玩老師與學生的扮演遊戲,讓他理解上課是怎麼一回事,多介紹一些在幼兒園裡有趣的事情,讓他對幼兒園有正向連結。
基本能力先修班
為了幫助孩子更能夠融入幼兒園的團體環境,家長在上課前的生活內容就必須要有所調整,由於學校比較規律,因此,準備上幼兒園之前必須開始調整作息,訓練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衣服、脫衣服、吃東西、上廁所等,即便不完全熟練,至少也可以表達意願或開口求助,而幼兒園通常都有團膳,孩子是否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飲食習慣也要儘量讓孩子的接受彈性大一點。
家長要慢慢放手讓孩子嘗試能力所及的事情,不管選擇何種主題型態的幼兒園,進到學校就是要過團體生活,生理和心理上的準備都很重要,可以幫助孩子有個好的開始。
練習參與團體活動
到幼兒園就讀等於進入一個小社會,身邊會有許多同齡或混齡的小孩,為避免孩子退縮,要時常讓他練習不排斥加入團體。李筱蓉心理師說明,在正式上學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公園跟學齡前的小朋友玩耍、參與親友間一些非正式的團體聚會,或是為小朋友設計的團體活動,藉此培養小孩同理他人、配合指令與團體規範的能力,例如小孩去公園想玩溜滑梯或盪鞦韆時,要排隊、不能搶,老師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坐下來一起聽,避免吵鬧干擾別人,抑或是吃飯及午覺時間要跟著大家一起。增加練習經驗,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理解和適應。
把握學齡前的重要階段
學齡前是孩子很重要的階段,家長無論再怎麼忙,都必須保留時間給孩子,即便時間很短也沒關係,親子間的互動品質更重要,父母除了常以口語表達對親子的關愛之外,也要多運用肢體的接觸,如擁抱、牽手、搭肩等,更能夠促進親子間的親密感。研究指出,0到6歲的孩子,大腦正快速成長,若是能得到豐富的親子互動與環境刺激,神經系統的連結與訊息處理將更為發達。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
一到幼兒園的開學時刻,總會有許多家長與小孩在門口「十八相送」,孩子在門口嚎啕大哭,離不開家長。李筱蓉心理師表示,孩子上幼兒園會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家長不用過於緊張,因應孩子的年齡和天生氣質不同,適應時間的長短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至少要給孩子2~4週的適應期。
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父母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慌,大人的感受和反應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因此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定的氛圍,但家長要有同理心,先理解孩子的不安焦慮是正常發展的表現,對孩子支持鼓勵,並同理他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家長重視他的感受與想法,再進一步想辦法了解孩子在學校有何狀況,清楚原因才知道後續該怎樣處理。
過度壓力反應‧家長提高警覺
如果孩子不適應的狀況一直未見改善,家長就要提高警覺,譬如帶孩子去上學途中,會不會一開始就哭鬧排斥?路途中或到幼兒園大門口有沒有想要掙扎、退縮或躲藏的反應?下課後是否有觀察到不開心情緒?李筱蓉心理師表示,家長平時也要鼓勵孩子聊天,只要孩子願意說都要多聊,若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差,除了問和說以外,行為觀察也很重要,看孩子是否會有緊張、焦慮、哭鬧、尖叫或做惡夢的情況,甚至出現行為退化,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就交給老師全權處理,仍然需要隨時關心孩子的適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