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s call in-不可忽視的小兒腸套疊
案例分享
「啊~媽媽~我肚子好痛!」小虎哭喊著,虎媽趕緊停下手邊的工作,安撫著小虎。過了半小時,玩得正開心的小虎突然又蜷曲在地上抱著肚子大哭,這次小虎的尿布上居然出現了黏液狀的血便,於是媽媽趕緊帶著小虎和沾著血便的尿布前往醫院急診。醫師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後,向虎媽解釋小虎的狀況是腸套疊,小虎接受鋇劑灌腸復位治療後,肚子不再一陣一陣疼痛,從急診出院回家了。
腸套疊-小兒常見腹痛
「腸套疊」是小兒腹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生率大約是20/1000〜30/1000,雖然比起一般吐拉很厲害的腸胃炎少見許多,但是,延遲診斷可能造成腸道壞死穿孔,就會有生命危險。所謂腸套疊,就是上段的腸子套到下段的腸子內,並造成阻塞,最常發生的位置就在小腸和大腸交界處,用大腸包小腸來形容再為貼切不過,不過也是有少數的腸套疊是大腸包大腸或小腸包小腸。
腸套疊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小孩,絕大部分發生在2歲以前的小孩。其典型症狀就是小虎所表現的症狀:間歇性腹痛和黏液狀血便。因為比較小的孩子可能不會表達肚子痛的症狀,便常常以間歇性哭鬧表現。另外,因腸阻塞造成的嘔吐也是有可能出現的症狀之一。
治療方式
腸套疊的診斷方式可經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做為診斷,但是並非所有的腸套疊都可以經由腹部超音波檢出。因此,最好的診斷兼治療方式就是鋇劑灌腸攝影。
透過鋇劑灌腸,可以用輕微的壓力差把塞住的腸子復位,達到治療的效果,成功率大概有70%〜90%,但也有很少的機率造成腸穿孔。如果腸套疊發生的時間較久(大於48小時),灌腸復位的成功率就會下降。
無法以灌腸方式復位的腸套疊,需要接受手術復位治療。依發現的情況會決定是否需要切除壞死的腸子。有時候在手術時無法發現有腸套疊的狀況,其原因可能與麻醉造成腸道肌肉放鬆後自動復位有關。
復發率
腸套疊的復發率,有接受灌腸復位的小孩大概是10%〜15%;接受手術復位的小孩大概是1%〜3%。如果小孩有反覆發生的腸套疊,有時候需要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去排除是否有其他的潛在因素。
大部分的腸套疊預後都相當良好,在接受治療後可以一般照護的方式照顧,吃的東西也不需要有禁忌。如果小朋友開始一陣陣肚子痛,千萬記得帶給專業的醫師做檢查與判斷,以及早診斷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