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生活的類型
Part A 短時間的團體
公園
無論是住家附近的小公園,還是具有規模的大型公園,都是小人兒交朋友,學習團體生活的好地方喔!
室內遊戲區
就像把公園搬到室內一般的遊戲區,但是室內遊戲區多有「球池」,無論是塑膠球或氣球,多半都會被限制在某個範圍內,不希望小朋友亂丟,這是比較受到約束的部分。
(圖片提供/快樂小熊)
圖書館
在圖書館中要學會的禮儀也不少,像是說話輕聲細語、走路須輕聲慢步;看完書須歸位、可以借回家的書,數量有限…等等。在這看書與在家看書有很大的不同喔!
(圖片提供/Kiss Kids)
私人聚會
無論是大家庭的聚會,或是同年紀寶寶的網聚,都是讓孩子學習與同儕相處的大好機會。
(圖片提供/網友Sunny‧Joanna)
家長的煩惱
小人兒無法分享?
幼兒會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來認識這個世界,他無法跳脫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其他人的思考角度及感受;也就是說受到自我中心發展的限制,比較無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或是理解分享或輪流,也因此會出現爭吵、搶奪的現象。但是要強調的是,這與形容成人的「自私」有很大的不同。
Part B 固定時段的團體
才藝班
在還沒有正式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可能也會幫孩子安排一些課程,像是繪畫、舞蹈、游泳、體能…等等。目前是市面上,有多樣化的課程供家長選擇,家長可以依照家中寶貝的需求,尋找適合他的課程內容。當然,在一周一次或數次的上課過程中,小朋友同時也在學習適應、融入團體生活了!
在舞蹈教室中一起學習,孩子也會開始懂得欣賞別人。
幼兒園
在孩子年紀滿兩歲時,就可以讓他進入托兒所就讀,這是最早可以進入
幼兒園的年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金瑞芝,認為每個孩子適合進入幼兒園的時機不同,她建議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意願,並多蒐集資料或與專家討論後,再決定何時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就讀。
進入幼兒園,孩子也就正式開始學習在團體中生活。
家長的煩惱
小人兒何時該上學?
爸媽可以觀察孩子,他可能會因為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去上學,進而表達出自己也想上學的欲望。看到家中或鄰居有較大的孩子上學,他可能也會說:「我也想要跟哥哥、姐姐一樣去上課。」甚至,在家中會自己背起包包,假裝要去上課的模樣;路過幼兒園時,特別觀察裡面小朋友的活動情形,會問說:「我可以進去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