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君專欄】父母必看!不讓孩子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回憶起女兒在幼兒園裡發生的事,那天剛好可以去接女兒下課,抵達後,我眼光搜尋著妹妹,沒想到目睹她舉起手來,作勢要打身旁男生。我保持沉默想觀察接下來的發展,倒是其他同學先大喊:「某某某,妳媽媽來接妳了。」一脫離同學老師的視線,我急忙開口:「剛發生什麼事?怎麼妳準備要打人?」她有點委屈地說,那位新來的男同學不斷想要靠近她,即使已經明白表示不喜歡這樣,他仍然想盡辦法有意無意試探底線。
「也不能這樣打人啊!」當時我順口而出。「我不會真的打他,只是假裝而已。」妹妹低著頭小聲回我。隔天我請老師和小男生溝通,謝謝他想跟妹妹做朋友,不過,他表達方式可能會嚇到她,請他用別的方法試試看。
推薦閱讀:幼兒霸凌問題從小就要正視!盡早發現、處理才不會讓未來行為產生偏差
(圖/shutterstock)
反擊和忍耐,都不是標準答案
我從小是出了名的「恰查某」,念幼兒園時,我在隔壁班男生的臉上掐出一個小洞,男生家長氣急敗壞找上門算帳。當時,我在所有大人面前更生氣地大吼:「誰叫他是大色狼,一直想偷親我的臉,很噁心!」即便現在回想,仍覺得當時滿腹委屈沒人理解,雖然後來我沒有被處罰或追究,但我媽媽向人道歉的那一幕,卻依舊記憶猶新。
女兒和我的個性不同,內向謹慎的她絕不可能像我那樣。我到底要如何教她保護自己?「必要時」反擊打人?真的能阻止別人不當行為的關鍵是「以牙還牙」嗎?還是教她「用說的」?不強出頭選擇忍耐,可以息事寧人嗎?該怎麼「硬起來」,才能讓對方放棄選自己當作目標?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想法,我們都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我們將孩子單純的衝突事件,投射為潛在霸凌事件的徵兆;我們太想「定義」衝突,而忽略了雙方孩子各自「欠缺的能力」。
推薦閱讀:別讓孩子成為霸凌特殊孩童的幫兇!從小教孩子尊重差異
從衝突裡不斷增能,有「反應」而不是「反擊」
一旦孩子在學校發生衝突或人際關係問題,敏感的家長總會立刻升起「偵測天線」,深怕自己孩子成為霸凌事件的受害者。
團體生活裡,衝突不一定是霸凌,很可能是開玩笑、惡作劇、口舌之爭。這些「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如何與這世界拿捏距離?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表達自我?尚未進入社會、不過才出生幾年的孩子,若我們此時就剝奪機會、貼上標籤,最終只會導致霸凌地下化,或是轉型為各類的隱性霸凌。
面對霸凌,當事人自己的確必須有「反應」,絕對不能配合忍受;但與其要孩子「反擊」,不如教孩子「如何表態」。多數反擊成功的案例,多半是學齡前或低年級的情況,根本還算不上是「霸凌」,如果孩子學到的只是簡單冠上名詞,把自己列為受害者,那麼,不但從生活經驗裡學不到任何技巧,也會習慣以「被害者」姿態與世界互動。
反擊時多半夾雜「出一口氣」的憤怒,個性強的孩子容易放大原本的情緒而誤事、個性溫和的孩子則有「被要求反擊」的是壓力。關鍵表態不一定是比拳頭,學習分辨他人的訊號、學習用肢體語言或言語表達自己,更可學習如何向其他人發出求救訊號,這些受用一生的技能,才是保平安的上上籤。
延伸閱讀
.孩子被霸凌卻忍著不說,知道原因後媽媽覺得心疼又自責
.抵抗霸凌也能是一種創意練習!小小孩遇到同儕排擠,如何聰明輔導,讓小孩更堅強?
羅怡君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喜歡閱讀小說,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與孩子們一起經歷成長與青春的各種滋味,在小說裡找到安頓身心的宇宙。
臉書/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