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攻擊!中壢男子拿安全帽痛毆1歲半女童,教孩子6個能夠自我保護的技巧

中壢男子安全帽隨機攻擊孩童非初犯
昨日在臉書社團〈中壢人平鎮人-生活‧分享‧靠北‧討論區〉有位媽媽發文表示,前幾日(9/21)下午5點左右,家中保母阿嬤正巧用推車推著女兒在中壢中正路上行走,突然有一名男子從後方隨機拿了一頂安全帽,走到女兒面前,直接朝女兒頭上猛力打下去,該名媽媽表示,孩子年紀僅一歲半,光是用想像的就非常心痛,想藉此呼籲大家務必注意自身與孩子的安全。該名隨機攻擊男子約82年次,先前已有2、3次隨機攻擊前科,非初犯,只是之前的判決結果都尚未出爐,如今又再度犯案。
這篇文章也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紛紛在底下留言分享經驗,希望能夠互相警惕,有位網友表示,今年4月初在中壢元化路也有發生過路人拿安全帽攻擊孩子的類似案例;也有網友分享自身類似遭遇,表示自己先前推嬰兒車帶孩子去花博時,遇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年紀約5歲大的孩子,而這名孩子後來無預警地衝過來攻擊自己的孩子,不僅扯孩子的頭髮,甚至對孩子甩巴掌,至今想來都十分難受。
什麼是無差別攻擊與殺人事件?
近年來,湯姆熊割喉案、鄭捷殺人案、校園女童割喉案、內湖小燈泡案等案件的發生,再度喚起民眾對無差別殺人(或攻擊)案件與兒童安全教育的重視,然而,究竟什麼是無差別犯罪?
根據《無差別殺人犯罪:一種罕見而荒謬的暴力型態》作者周愫嫻表示,「無差別殺人」的定義,廣義可分為兩個要素:一是兩者關係為單純陌生人,二是排除為財物、幫派、意識形態、現場一時情緒失控等因素,導致的殺人事件;狹義來看,除了前述兩項要件,還需涵蓋兩項客觀要素:一是犯罪地點為公共場所,二是犯案時間為白天;據統計,無差別殺人事件嫌犯幾乎無女性、無學生,且為平均40歲的中壯年人,多數有工作;無差別殺人事件嫌犯中,具身心障礙或精神疾病者佔5%,但因不明因素殺人者比例更高,無差別殺人案件的偶發性也是難以預防的原因。(延伸閱讀:【黃老斯聊教養】情境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比說教更有效)
教孩子6個可以自我保護的技巧
雖然突如其來的意外難以事先預測及預防,但爸爸媽媽可以透過教孩子如何自我保護、養成孩子的危機意識,讓孩子在面對突發危險時,能夠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安全健康的長大,以下提供6個自我保護的技巧給孩子與爸爸媽媽。(延伸閱讀:自我保護‧遠離危機:概論篇)
1.出門在外盡量結伴同行。
2.在校園中若遇到可疑人士,需盡快報告老師。
3.拒絕陌生人的搭訕、避免與陌生人直接接觸。
4.外出時向爸爸媽媽報備行程。
5.不接受來路不明的飲料和食物。
6.遇到困難時,可就近尋求大人的協助。
(推薦文章:出生開始學教養.建立自我保護觀念)
(推薦文章:想教孩子自我保護,先成為孩子信任的人!即使愛孩子,也可能無意中給予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