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孩子出門判若兩人,於社交場合焦慮不安、不敢與人互動,可能罹患「選擇性不語症」
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李思儀表示,造成選擇性不語症的原因眾多且複雜,通常是因發展遲緩、壓力情境、不合適地被對待等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兒童時期是1/140,女生略多於男生。
選擇性不語症好發於兒童.察覺異樣應及早就醫
莎莎是典型個案,長相可愛,媽媽將她打扮成小公主,不過,一出了門,她卻變成小冰女,面無表情,不與人交談,家長以為年紀小、個性害羞與膽小。長大之後就會大方開朗。敢與外人交談。
就讀小班時,莎莎在學校不說話,但一回到家,就變多話;中班時,她依然不說話、不太跟同學遊戲,以及不太願意參與跳舞、表演等活動;到了念大班時,她還是不太說話,像是旁觀者,沒有融入團體。
如果老師要求說話,莎莎明顯地抗拒,先是面無表情,然後撇過頭、背過身,或者後退,最後全身僵硬或發抖,並且抗拒來上學。隨著症狀嚴重,連面對熟悉的親友、家庭醫師等人,也打招呼、不回應、不說話。但回到家或者在外沒受注意時,莎莎又能自然地與家人對話。父母覺得不太對勁,陪同就醫,經過檢查後確診為選擇性不語症。
李思儀說,選擇性不語症好發於兒童,症狀初起的年齡多在5歲以前,但家長常以為孩子還小,長大就會變得外向,以致被疏忽,直到孩子入學後出現溝通互動障礙,課業成績不理想,家長才陪著就醫。
選擇性不語症注意四大表現
李思儀提出了選擇性不語症的四大表現,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1.孩子在社交場合或學校經常不開口說話,但在家裡卻是對答流暢。
2.於社交情境下,孩子的臉部表情常讓人看不出情緒,面無表情、表情僵硬。
3.常容易於社交場合出現焦慮反應,例如,不敢與人眼神對視、咬嘴唇、抿嘴、摳指甲、抓臉等。
4.願意配合不需要說話的活動,但排斥需要說話與被他人注意的情境,例如:不參與跳舞、帶動唱或團體討論。
李思儀表示。選擇性不語症孩子容易被忽略,進而衍生校園霸凌事件,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行為,務必及早就醫,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治療,讓孩子不再有口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