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胎位不正增加自然產風險,保障母胎安全,在台灣名列剖腹產適應症  

胎位不正增加自然產風險,保障母胎安全,在台灣名列剖腹產適應症  

接近預產期時,胎兒若不是以「頭下腳上」的姿勢等待出生,就是「胎位不正」!由於胎位不正會增加自然產的風險,在健保給付剖腹產的適應症中,即包含了胎位不正。然而,不到最後關頭,誰也不知道結局如何?孕媽咪不妨透過膝胸臥式的運動,或許有機會讓胎兒轉正,避免那一刀就這麼劃過肚皮。


「在對的位置,才能做對的事」,以這句話來詮釋胎位與自然產的關係,相當貼切,胎位正常,適合自然產;若不是「正常胎位」的話,就很難自然產了。

木生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呂曜安表示,胎位指的是分娩時,寶寶先露的部位,正常胎位是指「枕骨前位」,即胎兒頭部朝下在骨盆入口處,枕骨(後腦杓)對著孕媽咪的肚皮,臉部則斜向後面,全身屈曲拱如橢圓形。「不是這種胎位的話,就是『胎位不正』,常見的有臀位、橫位、顏面位與複合位等。約95%〜97%的產婦是枕骨前位,約3%則屬於胎位不正」。

他補充,「胎兒臉部朝上,後腦杓朝向孕媽咪的尾椎的位置,是枕骨後位,不算胎位不正,只是增加了自然產的難度」。

 

在台灣列入剖腹產適應症

呂曜安醫師指出,「在歐美、日本等國家,胎位不正未必一定要剖腹產,在台灣,則列入剖腹產適應症」。這是因為歐美國家多由助產士接生,若主動選擇剖腹產,將付出相當高的金額,「這一刀下去的代價不便宜,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採用剖腹產」。

反觀台灣,有健保支付絕大部分的醫療費用,更重要的原因是,胎位不正時,若要以自然產方式生產的話,很容易發生難產,產科醫師可能因此被捲入醫療糾紛。所以,將胎位不正列入剖腹產適應症,既可顧及母胎安全,也能避免讓醫師陷入醫療訴訟的泥沼。

他補充,在古代,只有一種生產方式,就是自然產,碰到胎位不正的狀況,很容易因難產而導致母胎雙亡,所以,婦女生產有如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才會有「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的說法。如今,則可透過安全的剖腹產手術,解決許多生產時的難題,讓胎兒順利離開母體,也降低母體的死亡率。


 

造成胎位不正的原因

關於胎位不正成因並未確切說法,不過,大致可從胎兒和母體等兩大面向討論:

胎兒方面

胎兒若有水腦症,因為頭的重量較重,姿勢不易變動;如為早產兒,則是大小比例相對於羊水腔來講,無法將胎頭固定於子宮下段,使得發生胎位不正的比例較高。另外,相對單胞胎而言,多胞胎容易有胎位不正的狀況,可能一個胎兒是頭位,但另一個卻是其他胎位。

母體方面

若有較大的子宮肌瘤或骨盆腔大腫瘤,會影響子宮腔的形狀及胎兒活動的空間;至於前置胎盤、子宮畸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問題,可能影響胎兒轉身到正胎位的位置。還有與羊水量的多寡有關,羊水過多,胎兒的活動空間較大,容易在子宮內翻轉;羊水過少,則讓胎兒沒有空間可反轉。

另外,生過很多胎的媽媽,子宮肌肉比較鬆弛,也可能造成胎兒到了後期還轉成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對生產的影響

胎位不正對胎兒發育沒有影響,主要影響是生產方式的選擇。自然產時,除非胎兒肩膀特別肥厚,即使胎頭出來了,肩膀還卡在恥骨聯合的下緣出不來,否則在正常生產的狀況下,胎頭出來後,身體多能順著產道出來,但胎位不正的話,就會造成產程進展不順,易增加難產的風險。呂曜安醫師指出,如果先出來的是臀部,手和身體也出來了,可是胎頭卡在產婦的恥骨與薦骨之間的通道,就有危險了。「胎兒無法順利離開產道,很容易造成手部神經叢受損、骨折,腦部受到擠壓的話,可能導致腦性麻痺,若合併出血,將成為植物人」。

他補充,「在剪臍帶前,寶寶靠著連接胎盤的臍帶供給氧氣,還不需要自行呼吸,但胎位不正有可能造成臍帶脫垂,而讓胎兒與胎盤間的血液循環中斷,容易使胎兒急速缺氧,很可能因而致死」。若胎兒與胎盤間的血管被壓扁,造成胎盤提早剝離,致死風險也相當高。

呂曜安醫師表示,對產婦來說,產程不順時,將耗盡所有力氣,就算幸運生下寶寶,最後可能因子宮收縮無力而引發產後大出血。「胎位不正可能造成太多併發症,所以生產前需要確定胎位,以在生產時做最適當的處置」。


 

妊娠3032週確認胎位

妊娠28週前,子宮腔充滿羊水,胎兒體積相對較小,基本上是處於漂移在羊水中的狀態,位置隨時在變。但過了28週後,胎兒的體積長大,羊水相對較少,逐漸會在子宮腔處在較為固定的位置。

由於子宮的形狀有如倒梨形,上面靠近子宮頂的地方比較寬,面靠近子宮頸的地方比較窄,一般到了32週後,胎兒會自動轉成頭上腳下的位置,隨著胎兒慢慢變大,愈來愈不容在在有限的羊水腔翻轉,於是大部分的狀況是:胎頭就會持續朝下,位於子宮下段比較窄的部分;而軀幹臀部就停留在比較寬的上段子宮頂位置。

呂曜安醫師指出,「通常在妊娠30~32週,透過超音波確認胎位,如果不是頭位,就是胎位不正」。

 

生產前仍有轉正的機會.中西合璧成功率高

然而,這時判定胎位不正,並不表示在生產時就必須採剖腹產,呂曜安醫師說,「不想要挨一刀的孕媽咪,可考慮藉由膝胸臥式的運動(在平坦的床面或地板上,身體趴著、臀部抬高,讓骨盆腔提升。每次至多10分鐘,每日約做兩到三次),試著讓胎兒轉位,有七、八成的機會從胎位不正轉成頭位」。不過,若孕媽咪出現腰痠頭暈的不適症狀,或是肚子大到難以做出這個姿勢,就不要勉強自己。

他補充,中醫對於胎位不正也有矯正的方法,以艾灸至陰穴(足小趾末節靠外側,距趾甲角1分處),兩腳輪流灸穴,一次約15分鐘。幾次後,即可見效。「根據湖北科技學院臨床醫學院統計,膝胸臥式加上針灸,轉正的機會可達九成」。不要小看中醫的針灸喔,在WHO所公布針灸的適應症中,確實包含「胎位不正」,表示以灸穴改善胎位不正確實有療效。

另外,西醫還有「體外迴轉術」可一試。呂曜安醫師指出,「妊娠36週以上,須經醫師評估胎兒大小與成熟度達相當程度後,羊水量多,才能進行。建議在大醫院進行,由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施行前會先給予子宮肌肉鬆弛藥物,並在超音波的監測下進行。不過,此項方式可能導致胎盤早期剝離、臍帶繞頸等,孕媽咪和家屬必須要做好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生產的心理準備」。

他補充,「體外迴轉術較適合經產婦,若胎盤在前壁,或是子宮有病變或開過刀者,則不適合進行」。做完後,必須先待在醫院確認狀況穩定後,再行返家。

呂曜安醫師表示,有外轉術,也有內轉術,「若是雙胞胎,頭位的胎兒娩出後,醫師把手伸進子宮,把另一個胎兒喬到好娩出的位置」。雙胞胎不是剖腹產的適應症,「雙胞胎加胎位不正」才符合剖腹產適應症。

不論試過哪些方法,「在生產前,還會再做一次檢查,確認胎位,並加上胎盤與臍帶的血流功能,評估最適合的生產方式」。



胎位不正常見臀位

最常見的胎位不正是臀位,胎兒的臀部在下,頭部在上,呂曜安醫師表示,臀位可分位三種:完全性臀位,不完全臀位及伸腿臀位。兩腿屈曲、膝蓋趨近胸前的姿勢為「完全性臀位」;胎兒臀部在下,兩腿伸直向上並靠近頭部則為「伸腿臀位」(又稱「法蘭克式臀位」);胎兒的一隻或兩隻腳在子宮下段,稱為「不完全臀位」。

他說,「雖然臀位以剖腹產為主,但產婦若想要自然產,也不是不可以,其中,伸腿式臀位比較適合自然產。但還需要考量胎兒體重適中,產婦骨盆腔與胎頭比例正常,沒有子宮肌瘤或前置胎盤的問題。同時,醫師必須要有臀位生產的接生經驗,建議最好是在大醫院生產,萬一臨時需要緊急剖腹產,有足夠的人力與設備可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