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台灣每年超過一萬件性霸凌,誰能保證下個不是你家孩子?
人人都知道性別刻板印象,卻不是人人都能破除性別刻板印象。
媒體向陳時中部長告知此事,部長便在記者會上帶領男性幕僚一起戴上粉色口罩,並聲稱:「每個顏色都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戴。」
粉色口罩事件,我們不探討背後的政治作為,但此事件卻能讓我們一同思考,孩子們為什麼喜歡取笑「男生用粉色物品」?甚至同學間的取笑有多少是帶有惡意目的的校園霸凌?校園霸凌不僅僅是發生在電視新聞裡的事件,而是活生生地出現於現實生活中,就連多位在影片中活潑、搞笑的知名Youtuber,也曾在成長期,遭受過性別歧視的霸凌......
(註:本文中所指稱的性別為生理性別,男生、女生分別指生理男、生理女。)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圖/shutterstock)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
只是小小的禮物,卻也因為種類不同,表現出對男女性別特質的期待:男生應該要活潑、好動、愛運動,並且有理性的邏輯思維;而女生則是要文靜、溫柔且感性。但「溫柔」這個特質,只能專屬女性嗎?對國小男學生而言,擁有「溫柔」的特質會不會被貼上「娘炮」的標籤?而「娘娘腔」、「不是男人」的這些標籤,除了言語攻擊外,還可能對孩子帶來什麼危機?
推薦閱讀: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玩娃娃不會讓孩子「變成」同性戀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圖/FB @教育部)
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玫瑰少年葉永鋕
曾經有位15歲男孩,在本該享受青春校園生活的年華,卻因上述標籤,而承受著悲慘的校園霸凌......他是玫瑰少年葉永鋕,20年前,在學校廁所身亡。葉永鋕是個懂得幫媽媽分擔家事的貼心孩子,而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做菜及唱歌,小時候最喜歡玩扮家家酒。
乖巧的葉永鋕因為性別特質較陰柔,班上同學因此時常嘲笑他是「娘娘腔」,令人心痛的是,班上同學的捉弄不僅於此,他們甚至使用肢體武力,在下課時強行在廁所 對葉永鋕進行「驗身」,導致葉永鋕往後 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只能憋著尿,避開與同學在廁所相遇的時機。
4月20日,在葉永鋕最喜歡的音樂課上,他舉起手和老師說他要去廁所,由於葉永鋕平時表現良好,老師也就不疑有他同意了,殊不知,這便成了葉永鋕最後的一句話。
直到下課鐘響起,葉永鋕遲遲沒有回到教室,後來才被學生發現他倒臥在廁所的積水中,滿臉是血,送醫不治。
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死亡,促使大眾正視校園的性霸凌,爾後才催生了 2004年所頒布的
只是開玩笑?還是在霸凌?
霸凌與玩笑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當較弱勢的孩子經常被欺負時,其實就已經構成霸凌。
而所謂性霸凌,則是以「性」為主題的霸凌行為。當嬉鬧玩耍,隱含著以身理特徵、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特徵為題材,並「故意」譏笑、嘲諷、評論或侵犯,造成他人身心傷害,就不再是同儕間的開玩笑而已,像是嘲笑平胸女生是太平洋、洗衣板,或故意襲胸、拉女生內衣肩帶、阿魯巴,抑或是取笑性別特質較陰柔的男生為娘娘腔、較陽剛的女生為男人婆等,都算是性霸凌。
但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時,太開心玩著玩著就玩瘋了,時常無法拿捏界線,該怎麼辦?我們無法時時刻刻控制孩子、保護孩子,因此我們才需要教育,教導他們學會判斷何謂對錯以及逐漸學會自主。也因此,為了避免更多性霸凌、歧視的發生,性別平等教育就更為重要!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圖/FB @教育部)
立了性平法後,社會懂得尊重多元性別了?
儘管國家制定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來引導學校老師教導學生「性」的相關知識,然而,有了法律作為保障及依據,社會與孩子真的做到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尊重多元了嗎?
下表為教育部性霸凌案件的統計資料: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
男(深橘) | 19 | 38 | 28 | 21 | 27 | 42 |
女(亮橘) | 5 | 16 | 10 | 9 | 16 | 6 |
總計(淺橘) | 24 | 54 | 38 | 30 | 43 | 48 |
根據資料顯示,最新兩年性霸凌的案件數分別有48、43起;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 2018年調查,11~14歲的孩子有 56萬人有霸凌經驗,14萬人曾遭受過霸凌,而其中性霸凌案件占校園霸凌9.3%,意即,其實有將近1萬 3千多人曾遭受過性霸凌。經過兩者比對可以發現,實際上孩子們在校園的處境遠比官方的統計還要危險!
教育部於2019年採訪了數名成長期遭遇過霸凌的知名Youtuber,讓大家知道霸凌對被害人留下的傷痛......
像是留著短髮的Hook,因為身為女性,曾經不只一次認為「自己留長髮會不會人生更好過」;各種同學的一謙,因為身為男性,小時候不喜歡男生的遊戲,或常跟女生玩在一起就要被說是娘砲、娘娘腔、gay......小時候的他只能忍著這些痛苦,獨自躲在房間哭泣,並想著:「為什麼自己不能陽剛一點?要是自己是女生就好了......要是沒有出生就好了......」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圖/FB @教育部)
究竟霸凌狀況未改善,問題出在哪?
1.家庭教育對「性」議題避而不談
2.家庭教育存有「性別刻板印象」
3.家長不被孩子信賴、未搭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4.檢討被害人心態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激勵人心的一段敘述,但其中卻存在著檢討被害人心態的思維。敘述指出被害人的缺點是「過胖」,他必須矯正這些缺點。「因為過胖才被霸凌,只要瘦下來就可以解決」──因此,被害人也要負起責任、改變自己。然而「只要有原因,人就可以傷害其他人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但當社會大眾意識到被害人有不符合普遍價值觀的表現,很容易就陷入以價值觀「公審」被害人的情形。而校園中的性霸凌,旁觀者的孩子們也會學習大人的這套公審價值觀,認為被霸凌人本身就有問題的,所以他才會被霸凌。
家庭是孩子最初展開學習的環境,也是孩子學習教養、性別教育的最佳起點。
不改變社會,你把孩子教得再好也沒用!
鄧惠文醫師曾說:「成為父母你將深刻感受:如果社會不變好,自己在家裡教小孩是沒有用的。」造成葉永鋕的直接死因,也許校方環境維護疏失,然而殺害葉永鋕的真兇,其實是發生在每個教室、每個角落、深植於社會大眾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給予我們一套行事的價值觀,告訴我們什麼是「好」、什麼是「應該」,當生活在這些社會規範裡的我們,卻忘了人人生而不同。避免發生更多起像葉永鋕的性霸凌悲劇,我們人人都有責任為改變社會規範中不合理的價值觀盡責,並時時記得與提醒孩子、家人、朋友、社會大眾,
認同「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尊重「每個人的差異」!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