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對你生氣,媽媽還是愛你」知道自己無條件被愛著的孩子,更願意給予愛!
某天晚上,我帶女兒去看牙醫,先生在家陪兒子,各司其職。從牙醫診所散步去停車場牽車的路上,女兒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閒聊。話題是五年級小女生開始感興趣的談戀愛。
「媽,妳幾歲認識爸爸?」「22歲。」
「媽,妳幾歲跟爸爸結婚?」「26歲。」
「媽,妳愛不愛爸爸?」「愛。」
「媽,妳愛爸爸哪一點。」「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女兒聽了之後靜默一下,這突然的靜默,讓我腦中浮現一個問題:不知道有多少家庭的爸媽會在兒女前互相稱讚?而不是氣急敗壞的抱怨著,你爸又搞砸了什麼,你媽老是健忘又糊塗……
從小鼓勵孩子表達愛
我們家雖然不是那種永遠充滿正向鼓勵,老是把「媽媽以你為榮喔!」、「妳怎麼表現的這麼優秀啊?」掛在嘴上的家庭,但至少是勇於說愛、常有擁抱親吻等示愛行為的家庭。
「老公,你愛我嗎?」「愛。」「我也很愛你喔!」
以上對話在我們家每天至少出現一次,而且有時候是我人在客廳,對著在陽台的老公大喊問話,而且還要緊接著問「你有多愛我?」「超級愛嗎?」
這每天出現的場景,也讓家中兩個小孩對於情感表達相當習慣。我的原生家庭充滿了愛與關懷,但對於示愛與擁抱等肢體接觸卻相對保守很多。自己成立了小家庭後,我就想盡辦法在家裡帶頭談情說愛,先從對老公說起,也逼不擅表達的先生口頭回應。
小孩們每次看到先生窘迫的被我逼著說「有啦,愛啦」,就會樂不可支地要爸爸再說大聲一點,媽媽沒聽到。甚至會衝去老公旁邊聽回答,再衝回我身邊一路大喊「媽媽,爸爸說他愛妳,但他說得很小聲」。
建立起和孩子專屬的示愛儀式
小孩們也建立起自己睡前的示愛儀式,女兒喜歡跟我左右各親一次彼此的臉頰之後,用力抱緊對方,緊到像是肋骨快要被勒斷的那種緊,然後才會心滿意足地道晚安。
至於兒子,睡前的親吻儀式繁複到我很難記得,我得先親他的左臉頰、右臉頰、額頭、鼻子、下巴,再來是右臉頰、左臉頰、額頭、鼻子、下巴,接下來是親臉頰的左右右左、右左左右,最後再額頭、鼻子、下巴各親三輪,親完,我都頭暈了,換他再用同樣的順序親我一次。最可怕的是,如果我親錯了,就要從頭再親一次。
我喜歡這種愛的互動,化解掉了許多憤怒與煩躁。每天睡前,我們難免會用急促的口氣催孩子們刷牙、提醒他們收書包、趕著要他們關燈上床睡覺,才能多出點自己的時間工作或追劇。
但不管再怎麼心煩氣躁,到了關燈道晚安前,示愛儀式就會軟化劍拔弩張的兩方。有時候生氣的一方會臉臭著親吻,有時候被罵的一方會撇過臉擁抱,但再怎麼生氣與不滿,我們互相都知道:我們是被愛著的。
這就是我在這個家庭中想給家人的,給先生、給小孩、給自己,滿滿的愛。(延伸閱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打破5種不正確的教養觀念)
在自己家習慣了說愛之後,我也開始會在視訊電話後跟娘家爸媽說愛,傳統的爸媽總是會「嗯、好、掰掰」。但我也明確知道,我們都是被愛著的。
讓家成為愛的發源地
偶爾會看到新聞,有孩子因為跟父母吵架而傷害自己,有的是為了課業壓力、選校升學,有的是因為不被允許上網打遊戲,我都忍不住要心疼,並想著:他們自我傷害前,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嗎?他們是否以為自己的被愛,是有條件限制的呢?如果他們時時刻刻都感受到被愛包圍,是否會更愛自己呢?
前幾天,女兒遞給我一張可愛的紙條與筆,要求我寫下「給我最愛的寶貝女兒的期望」,並要我寫完後依造指示折成一個愛心,投進指定的小籃子裡。
我幾乎沒有思考就動筆,我對她的期待一直都清清楚楚,我寫下:「媽媽希望妳這一生時時刻刻都充滿愛。愛自己,愛別人,愛地球,愛一切。健康快樂並且有能力把快樂與愛傳給身邊所有生命。」
我希望家對她來說,是個愛的發源地,不管她之後到世界哪個角落打拚,受到了任何挫折與指責,感受到失望與厭倦時,都清楚知道她是被無條件愛著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
女兒喜歡挑在被我大聲責罵過的晚上,在睡前緊緊擁抱的儀式後,試探性的問我:「媽媽妳愛我嗎?」我總是沒好氣地說:「愛。就算我今天很生妳的氣,但我還是愛妳。」(延伸閱讀:當你對孩子說了重話,之後也記得要和孩子「和好」!)
別擔心,孩子,請相信愛永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