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I世代的環境下,3C產品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父母應該學習這三種力增加孩子的互動與陪伴!

I世代的環境下,3C產品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父母應該學習這三種力增加孩子的互動與陪伴!

世代的變遷,也不會改變父母對於孩子的擔憂及操心,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過往的電視兒童,已經在科技的催化下,成為了I世代的螢幕兒童,隨手一個行動裝置,就能引領孩子進入到虛擬的世界中。

猜不透的孩子?

世代的變遷,也不會改變父母對於孩子的擔憂及操心,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過往的電視兒童,已經在科技的催化下,成為了I世代的螢幕兒童,隨手一個行動裝置,就能引領孩子進入到虛擬的世界中。

「為什麼一回到家就在滑手機?讀書有這麼認真就好。」
「到底有甚麼好看的,連吃飯洗澡都不去?」
「辦手機是方便聯絡到你,不是讓你浪費生命的。」
「你再這樣,我就把手機和平板沒收,連假日都不能玩。」

心急如焚的家長們,僅剩最後一招,乾脆沒收全部的3C產品,眼不見為淨,孩子不能自制,就讓自己來當壞人,但此招傷人傷己,與孩子的互動關係會瞬間降為冰點,似乎與孩子間的溝通管道,也被一同沒收,躺進了沉寂的抽屜中。

「上學很累,回到家只想要玩啊!」
「為什麼你們就能用,我就不行,不公平,這樣我很無聊!」
「我不玩的話,去學校就沒辦法融入同學的話題,就沒人跟我玩了。」
「算了,反正你們都不懂!」

孩子的真實需求-陪伴

陳忠寅心理師分享,在現代生活中,3C產品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的目標是陪伴孩子正確的使用網路,幫助他們上網但不上癮,因為當我們越限制孩子,反而讓孩子更抗拒。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明白的經驗,但心中也許會納悶,在這樣的困境中,除了限制,難道還有更合適的辦法嗎,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依賴3C產品?聖地牙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ean Maire Twenge如此定義I世代:「出生於1995年以後,玩著手機長大,上高中前就有IG帳號,不知道網路誕生前的世界長得是甚麼模樣的世代。」這就是I世代孩子長大的環境。(推薦文章:暢銷書《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技巧》親子完美溝通,就靠3不1要:不要只想解決、不要用自身觀點評價、不要給答案、要用提問)
但,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陪伴,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當我們將網路從孩子的生活中拿去,有其他的東西來填補孩子需要被陪伴的渴望嗎?陳忠寅心理師提到,特別在少子化的現代,很多孩子沒有弟兄姊妹,當父母忙於生計時,只有3C產品能夠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學校有壓力的時候,孩子獨自回到家,會不會只有3C產品成為他們最好的傾聽對象?或著身為父母的我們,也習慣將3C產品當作我們紓解壓力的對象,我們也成為了3C產品的重度使用者,而孩子只是在學習模仿我們的行為。

如何開始陪伴孩子?

陳忠寅心理師提供了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可以如何經營與孩子間真實的互動:

1.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不只是透過言語來了解孩子的狀況,而是透過非語言訊息(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留意孩子的差異。例:是否某天回到家,孩子完全沒有說半句話,跟過去的他完全不一樣,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意識到孩子從非語言訊息中散發出來的訊號,此時察覺到訊息的父母就能主動產生與孩子的連結,而如何與孩子連結,就是接下來談到的第二項能力 — 傾聽及聊天的能力。

2.傾聽及聊天的能力
父母因為操心孩子,在與孩子難得的對話中,總是充滿著耳提面命的教導,以及對孩子來說是老生常談的建議,這是普遍存在台灣社會中愛孩子的方式,但只有單向的對話是很可惜的,可以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傾聽取代建議,聊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取代直接給孩子答案,幫助孩子與自己的感受及想法連結。(推薦文章:孩子不快樂其實與父母的管教方式有關,溝通技巧需要「反覆練習」!)

3.富有品質的陪伴力
陪伴不只是在孩子身邊,而是能夠在心靈與孩子產生連結,所以不是看重陪伴時間多與少,而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做些什事情,試著與孩子一同培養相似的興趣,像是運動,也可以一起玩桌遊,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重點是讓孩子在放鬆的經驗中,是能夠與爸媽的陪伴做連結的。

其實每個問題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需求,當虛擬變成現實,現實成為虛擬,I世代的螢幕兒童離不開3C產品,也許我們能思考,是3C產品強勢取代了真人的陪伴,還是我們選擇讓位給3C產品,把陪伴的權力交給它。這不是選擇題,沒有正確答案,期盼我們意識到,對於孩子的愛,如何適時地做變化,特別在快速變遷的現代步調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獨有的方式來愛家中獨特的I世代孩子們。

💁‍♀本文由【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訪談撰寫者:黃亞諾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陳忠寅諮商心理師
   facebook:格瑞思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