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從4個面向分析高敏感特質,試著接受自己、修正自己,釋放出負面能量!

從4個面向分析高敏感特質,試著接受自己、修正自己,釋放出負面能量!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刺激。除了聲、光、溫度等單純的刺激外,還有一些較抽象複雜的刺激,像是老闆的一個期許的眼神、同事從鼻子裡噴出的一口氣、情人眼底的一抹笑或是教室裡惶惶不安的氣氛。這些刺激被我們的感官接收,然後經過大腦處理與詮釋,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處境,而可以做出適當的因應。

文章目錄

高敏感|高敏感特質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刺激。除了聲、光、溫度等單純的刺激外,還有一些較抽象複雜的刺激,像是老闆的一個期許的眼神、同事從鼻子裡噴出的一口氣、情人眼底的一抹笑或是教室裡惶惶不安的氣氛。這些刺激被我們的感官接收,然後經過大腦處理與詮釋,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處境,而可以做出適當的因應。

  如果人們對這些刺激沒有反應,可能造成極大的危險。著名的例子如使人失去痛覺的痲瘋病。患者因為沒有痛覺而無從知道自己受傷了,因而威脅到自己的生命與安全。不過,相反的,過度地容易吸收刺激,也可能對個體造成困擾。有著這樣傾向的人們,簡稱為高敏感族。

  本文將從生活、工作、親密關係及自我認同等四個面向來探討高敏感特質,並試著提出一個立場:高敏感的人們要正視這個特質,珍惜它的價值,探索它對自己的影響,活出正向而有力量的人生。

生活要朝向健康發展,需要依靠高敏感!

  曾經遇到一些高敏感的人們,想到自己的大小煩惱可能來自敏感特質時,更加難過地說:「為什麼?我不想這樣!」可是當他們願意接受自己比較「嚴格、挑剔」的身心特質(例如:難忍受吵鬧的噪音、混亂的客廳、濕冷的空氣…還有別人的痛苦),而開始動手改善生活時,往往惠及他們周圍共同生活的人。跟著他們過好生活的人,有時候要到事後才明白:聽他們的建言,其實很不錯!

  我們試著以更巨觀的角度來思考高敏感特質的貢獻。舉現代化發展做例子:科技及社會局勢的演變帶動著我們的生活型態,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被帶動著進入了現代化的生活。但是,現代化並不全是針對人們的健康來設計的。

  我們可以看到:都會區凝聚了社會中大量的資源,而為了要創造更多的利潤來回收這些被使用的成本,而衍生出一套社會機制吸引大量的人口移入,且以利益交換人們可用的時間和精力來投入生產,一旦有人開始無節制的追求生產與利益,就帶動了他的上下游以及周圍的人們,人們不這麼做就冒著跟不上步調,會被社會淘汰的風險,難以成為社會裡的贏家,甚至將失去基本的生存條件。

  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發問,不難出現有這樣的懷疑:加入這樣的都會生活的人們付出了什麼代價?如果個人不能在生活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毫無警覺的跟隨著現代化趨勢前行,最後的終點在哪裡?能讓人得到健康幸福嗎?

  高敏感族群的人們可以最快地回答這些問題。他們一大早來不及安頓身心,與世界取得連結,就需要變成大機器中的一個小零件,承受不知道有沒有意義的各種刺激,等到一天結束,吸著渾濁的空氣,跟著眾人的腳步再擠回自己被隔成小空間的都會型住宅裡,激躁了一天的神經難以安靜的休眠入睡。

  這樣的生活讓高敏感人的身心失調,逐漸的累積慢性的疾病,長期的有疼痛、疲累或失眠的問題。有鑒於此,某些高敏感的人們會開始正視自己的身心反應,部分接受現代生活,而調整其中不利於不健康的部份,例如選擇一份比較適合自己的身心狀況的工作,而不一定是用高競爭來取得認同的工作;或者就算沒有適性的工作,他們也會堅持一份對健康必要的生活條件。

  如此,因著高敏感者比其他人更能感覺得到健康的需求為何,且迫於他們的承受度較低而必須即早提出需求,其他人因而有機會能一起來檢討現狀,研發能包容多元、適合健康的可行措施,社會也會有更高的可能性朝向健康與幸福進步,而不只是人們追著彼此跑,永無安息之日。從這個角度看來,高敏感者存在社會上是帶有特別的使命的。(推薦文章:一張表檢測寶貝是否高敏感,4指標讀懂孩子的心)

高敏感的工作者需要積極地:對外協商、對內調適心情!

  高敏感的人們做事情,常需是已經做得「太好了」,才知道自己做好了。他們容易過於重視細節,要求完美,而贏得了掌聲,卻敗給自己的焦慮,不再願意接觸類似的事情。當我試著偷偷告訴他們:你旁邊的人大多是看不到你看到的小瑕疵的,依然勸不動他們的「良心」,很難要他們「放下」。

  最後,我只好告訴他們:那麼,你知道的,你沒膽子「靠運氣」把工作混好,只好腳踏實地,暫時拒絕你做不了的工作,先把你可以做的,好好做好!還有,千萬不要高估你承受烏煙瘴氣的能力,否則後來歇斯底里的情緒可能會威脅到你和別人的合作關係,甚至讓你的同事失去你這個好的工作者。以下是一封我很喜歡的信件,作者主要在引介自己的高敏感特質:

  一個高敏感人給未來老闆的一封信 如果讓我試著整理一下在品管經理的這個職務上,我曾做出的一些貢獻,我想可以這麼說吧:許多人注意到我提供了我先天的敏感(大概從我孩提時候就有)給生產團隊,我可以敏銳地嗅出什麼事情會轉變為麻煩問題,而什麼事情會沒事。

  就像我的一個主管說過的:你擁有一種第六感,知道如何使團隊保持和諧輕鬆的氣氛,又不會降低應有的效率。 我的天性會逼著我常去想:『如果這事發生了,我們該怎麼辦?』等類似的問題。我很難忍受有失誤發生而不去處理。 我發現要能讓我的敏感度有最佳的發揮是需要在一天當中有安靜而屬於我自己的時間—對於增加我的生產力而言,這會是個值得的投資。我想到的一種方法是運用通訊設備,讓我能夠一週有一天在家工作。不過,對於這項措施是否得以施行,我保持著彈性的態度。

  作者試著根據對自己的了解,坦誠地告知將要合作的同伴。他承認自己的優點需要在某種前提下才能發揮,而不是所向無敵的,並且提出可能的實踐策略。當然,高敏感的人們可能擔心自己的要求過分,或者害怕傷及合作的氣氛。但是,如果這是能讓自己的工作效能保持最佳狀態的做法,是值得耐著性子好好的去協商的。而且,如果後來工作表現可以證明先前的主張,就成就了雙贏的局面了。此外,這封信提到保持彈性的態度,這也相當重要。

  因為文明還在進步的過程,畢竟無法事事如願,我們需要在可以忍受的範圍,適應環境,然後再慢慢改善環境。而所謂可以忍受的範圍,其實可以隨著我們的善用資源以及應用一些心理小密方而得以擴展。建議高敏感者正視自己的需求,提出建言,另一方面也衡量自己的現狀,適當地把目前工作上的不得已,當作突破自己的一項挑戰。

親密關係對高敏感的人們是一項重要的挑戰!

  根據高敏感族群的重要研究者Elaine Aron所發表的調查結果,不管他們的伴侶是否也同為高敏感者,高敏感者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比起其他人低了一些。Elaine認為高敏感者和「非高敏感者」的配搭有其益處:光以高敏感者發現自己能受到「非高敏感者」的青睞就是很大的自尊提升了。

  再加上高敏感者可以提供許多鞭辟入裡的先見,而「非高敏感者」則可以果斷地去實踐;「非高敏感者」對新鮮好玩的新刺激感興趣,也連帶鼓勵了高敏感者拓展並享受自己與世界的連結。這樣的互補可以讓關係充滿生趣。然,研究者認為高敏感者需要的大量的安靜時間及感性上被呼應,會與「非高敏感者」的需求有衝突性,導致關係的磨損。相對而言,同是高敏感者的伴侶雖然在需求及感受上比較能互相了解而衝突性小,卻也可能因逐漸失去對彼此的吸引力而導致關係的窒悶。

  因此,無論伴侶的敏感度高低,對高敏感者而言,親密關係都是一種挑戰。挑戰著高敏感者能否領悟到彼此的摩擦是來自雙方性情的不同,學著先安撫自己,再表達自己的需求及真實的狀態(而非情緒化的狀態)引導對方,也給自己機會,去調整適應彼此。同時,親密關係也會不斷地挑戰著高敏感者,是否能對自己的感性需求有深沉探索與創意回應,而非只是一派天真地依賴親密關係,以為可以不費功夫地滿足自己所有需求。當高敏感者懂得深切的自我探索,並懂得如何在關係中引發回應時,他們的伴侶通常會發現高敏感的人們是溫柔、機智、幽默而迷人的。

高敏感人需要回顧過往的時刻,修正對自己和世界的誤解,更公平而正確的看待自己!

  高敏感族對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及周遭的事情的吸收力極強,一個眼神、一句話或一個懲罰都有長遠的影響力。許多零碎的生命片刻都被深深的吸收、感受,並融入成為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這些片刻常常是發生在年紀還很小,無從分辨事情原委的時候,所以往往不明就理的就被吸收了。我們由著自己被對待的方式來認識自己,有時早已忘了確實的事件,只留下讓自己莫名自卑的誤解:誤解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沒有能力的、脆弱、害羞、神經質、難以捉摸、不知感恩的…。

  因此,我鼓勵高敏感的人們需要去回顧自己的經歷。特別是一些留下焦慮、恐慌、自責、失落感的經驗,將這些經驗做一些新的解析。想想看,如果當時的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師或自己)知道高敏感的特質,而且能夠比較更細膩的處理而讓事情有不同的發展,目前的自我形象會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自我形象,那麼就吸收這樣的感覺,而釋放那負面的感受吧。(推薦文章:高敏感孩子尖叫失控,溫和堅定教養先丟一旁!爸媽坦率表達憤怒,反而容易跟孩子和好)

  高敏感是一種天生的特質,雖然可能帶來許多的不便與煩惱,但是社會要進步實在很需要這樣的特質。高敏感的人們不妨把這個特質看做是一種天賦,也當做一種挑戰,一方面忠於天賦,另一方面也不斷地突破自我、統整自我。如果您想對高敏感族群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可以上網參考http://www.hsperson.com/

💁‍♀本文由【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王釗文心理師
   facebook: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一張表檢測寶貝是否高敏感,4指標讀懂孩子的心
隋棠:「高敏感是美麗的特質。」一部獻給所有高敏感孩子父母的影片,讓孩子看到我們眼中的「相信與接納」
家有高敏感女兒,心理師媽媽陳彥琪:最需要冷靜的其實是大人,高敏兒最需要爸媽協助這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