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為什麼買了玩具滿足孩子,爸媽地位卻越來越卑微?因你沒有給得「限時」與「限量」

為什麼買了玩具滿足孩子,爸媽地位卻越來越卑微?因你沒有給得「限時」與「限量」

對於孩子的予取予求,爸媽要停下來想想:「為什麼孩子要,我們就給?」如果你總是妥協,最後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


孩子一生氣就迎合討好,反而讓親子關係更差

  「你是把我當成提款機嗎?只要輸入幾個密碼,我就一定會吐鈔給你?拜託,提款機也會沒錢,好不好?你不能什麼東西想要就是要,像個無底洞一樣,永遠滿足不了你。」

  媽媽抱怨歸抱怨,但是澤澤根本不理會她,滿腦子只想到會變身的機器戰士,重點是,他的玩具櫃上已經擺了好幾款。媽媽怎麼想都想不通,「怎麼澤澤買玩具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衣櫃裡總是少了那一件?」

  身旁不時有人提醒她,「你啊!可別把孩子給寵壞。我跟你講,寵壞了,以後就真的麻煩了。你現在給澤澤那麼多他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了,我告訴你,他會沒完沒了,對你予取予求,到時候,你不給都很難。」

  但別人說歸說,她聽歸聽。有什麼辦法?面對家裡這個阿嬤眼中的金孫,自己只能在經濟能力內滿足他的欲望,「不然婆婆叨念起來,誰受得了。」

  有時,媽媽只能安慰自己,「或許孩子有他的想法,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但她也感覺到,自己這個做媽的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似乎愈來愈卑微。為什麼滿足他,還是落到如此下場?

  「你幹麼每次都來煩我?為什麼不去煩你爸爸?」

  對於媽媽的抱怨,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對他來說,媽媽真的很好用,無論是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媽媽都會變出來。

  媽媽覺得就像遭受到孩子綁架、勒索。她一直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無法對澤澤說「NO」。

  或許,不想讓孩子生氣而弄壞了母子關係,也是一種迎合與討好吧。

(延伸閱讀:孩子吵著買玩具該怎麼辦?這樣與孩子「有效」溝通



大人請留意自己的反應!你的反應,會決定孩子接下來的反應

  有些學齡前的孩子會這樣要求,「我要就是要!如果大人在第一時間不配合他,可想見孩子馬上會拉高音調、放大音量、歇斯底里,要讓大人妥協。

  但是,請你提醒自己:我們的反應,會決定孩子接下來的反應。

  當我們的反應是「明顯受影響」,孩子就會很清楚他這麼做、這麼說,是有效果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以強烈的方式讓大人妥協。

  我們真的得提醒自己:為了不讓孩子歇斯底里而選擇不斷地迎合他,這麼做,只會更強化孩子以更負面的方式來予取予求。

  對立反抗最容易改善的時間點,當然是在「學齡前」。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非常高。

為什麼孩子要,我們就給?

  對於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停下來想想:為什麼孩子要,我們就給?

  這關係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

  最常見的情形是,很多爸媽表示,「不然能怎麼辦?不給,孩子就是哭、就是鬧,真的被他這種哭鬧給煩死了。反正他要就先給他,再來跟他談條件。

  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慢慢會發現,大人解決事情,總是想用最快速的方式來敷衍。然而,這種最快速的方式也讓孩子瞭解到,我們其實是不太堅持,很容易妥協的。

  在這種索求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掌握了大人的習性。這也是為什麼小孩總是只要一出牌,多少可以贏得一些他想要的。

  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一點。畢竟給不給的選擇權是在我們手上。大人應該是最後做決定的關鍵,願不願意答應,應該操之在己。

  面對孩子的予取予求,不要忘了一件事:最後奉上孩子想要的,還是我們自己,這怨不得別人。

如果你總是妥協,最後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

  當然,你很懊惱,因為孩子使用非常強勁的哭鬧,才讓你不得不妥協──但真的一定得妥協嗎?當孩子哭鬧,我們是擔心什麼?煩惱什麼?

  許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在那當下,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而選擇一個自認最快速的方法處理,但這卻是副作用最強的方式,長久下來,可能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

  我們都急於化解眼前的問題,反正先給了再說,先解決當下的困境再說。這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做法:先脫困吧!先把煩惱解決吧!至於後續的事情,等有時間再來處理。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所謂「有時間」再處理,到後來卻發現,孩子逐漸長大,愈來愈熟悉我們的行為模式……最後,大人將發現眼前這個「怪」愈來愈強,而我們的親子教養武器裝備卻沒有跟著加值、升等、下載及更新。

  面對眼前這個「怪」,大人最後只能舉起雙手投降。隨著孩子的對立反抗行為愈練愈強勁,爸媽最後只能暫時棄守,任由孩子折騰。

(延伸閱讀:爸媽每天碎念說教,只會讓小孩把耳朵摀起來!改成「3句溝通法」才有效



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才能跟孩子對話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其實可以慢慢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也許是你調整一步,我讓一步;你修改一下,我妥協一下……在過程中,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交集。

  很多大人會這麼想:為什麼我總是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他自己應該要很清楚才對啊!他已經花了太多錢在想要的東西上,應該要懂得自律啊!如果我們一直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會不會我們反而失去立場?

  其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主要是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適合以什麼樣的方式、語調及怎麼說,來與孩子進行對話。

  針對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先將孩子的「需要」與「想要」明確地區分出來。

孩子的「需求」可以給,但「想要」必須限時和限量

  孩子的「需求」,我們適時提供,這無話可說。但是對於孩子的「想要」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欲望像個無底洞,永遠無法滿足。

  同時,要視孩子的實際狀況給予;而非受制於孩子的情緒勒索與威脅,向他妥協,任意給予。並且針對孩子的想要,要「限時」(多久才給)、「限量」(給多少)。

  以「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為例,時間到了,孩子應該按照約定,把玩具收拾好。可是當我們下達了「把玩具收一收」的指令,孩子卻說:「我還要再玩!」關鍵來了:時間到了,但是孩子表達了他想要繼續玩,這個時候,我們到底要不要有彈性地妥協?還是我們必須堅持指令?
 
  在堅持與妥協之間,我們得先回過頭來想,孩子這樣的表現是第一次,還是已經好多次了?便很清楚自己是否該很明確地訂出界限,讓孩子實際履行承諾。

  當說好的玩玩具時間到了,孩子不是不能繼續玩,關鍵在必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讓大人同意他繼續玩。

  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是較心平氣和地禮貌詢問:「我還想繼續玩,可不可以?」或許大人有可能答應。

  但是,若孩子是尖叫、哭鬧、摔東西、破壞,甚至於動手打爸媽,那麼很抱歉,應該有的界限就必須很清楚地劃分出來。

  別讓孩子認為他用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目的。當你妥協了一次,接下來,你將發現無止境的噩夢開始了。



還有,別讓孩子的掌控行為,左右你的情緒

  面對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抗議,我們大人該如何回應?

  首先,請你先收起自己的強烈情緒。

  對立反抗孩子使用不適當的表達方式,是預期你可能會出現一些激烈的反應。

  「我激起了你的情緒,你的反應是我可以預期的」,這更強化了孩子掌控的動機,認為「我可以掌控你的情緒」。

  別讓孩子的掌控行為,左右你的情緒。

(推薦閱讀:新手媽媽的各種崩潰,育兒過程裡的心理危機,實質上的幫助是最佳良藥!

(推薦閱讀:大魔王寒假來臨,家長們準備好了嗎?一起看這些警世插畫笑著流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