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朋友,順利嗎?5種常見情境題,爸媽可以這樣解
情境1:「我今天在學校好孤單……教室裡面有好多玩具,有積木、有車子、有娃娃,還有扮家家酒,我好想玩,但我每次找其他人一起玩,他們都不要,我好難過喔……」
有時聽孩子的說詞,不能單單只是聽表面,可以透過以上兩句話問清楚原因,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有時說出來的意思,會與爸媽認知有所落差,其他同學可能只是不想玩那類型的玩具,聽起來卻像被排擠。
但當孩子說「我有跟老師說,但老師叫我自己想辦法……」這句話反應出這樣的情況已持續一段時間,爸媽就要介入處理。
有時孩子沒有同伴一起玩,一部分可能是因為社交能力發展較慢,還沒學會等待、輪流等狀況,爸媽可加強這方面的概念,
但另一部分,也可能是孩子遭受欺負,老師沒能注意到,爸媽就要主動反應,請老師多觀察、協助處理,「爸媽要學會耐住性子,透過多方管道了解真實情況,別一開始就把情況想的太嚴重。」
情境2:「我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好玩啊,可以跟機器人玩對戰遊戲、跟娃娃玩煮菜遊戲,沒有人陪我沒關係……」
爸媽要先釐清「孩子是因為沒能力,所以只能自己玩;還是他有能力去找其他朋友,但他比較喜歡自己玩」,以上兩個情況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如果孩子是因為不受到歡迎,所以只能自己玩,爸媽就要與老師共同討論,藉由老師每日的觀察,能找尋出事情原因。
另外,也能參考孩子從小的個性特質,如果個性一向較為焦慮、害羞、退縮,爸媽能在情緒上幫他一把,引導他如何主動開口找同伴玩,但如果孩子本身個性屬於大辣辣,在學校卻不與他人玩樂,這可能就是異常現象,爸媽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孩子是不喜歡交朋友,還是不容易交到朋友?)
情境3:「今天我跟朋友小美吵架了,我想要找他玩玩具,但她都不理我,我有說對不起啊,但他還是一樣,我不是故意要把他的東西搶過來,我不知道要怎麼做,他才會繼續跟我玩……」
雖然幼兒園孩子常會自然和好,較不需要刻意處理,但仍有少數會對吵架覺得困擾。
首先要觀察孩子與同伴之間的相處是否有影響,如果朋友選擇長時間不理會,爸媽要先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也要注意,在聽孩子陳述時,可能會有跳躍式描述,在時序上會不清楚,那是因為認知發展還沒完全,對因果理解也與大人不同。
另外,也要讓孩子了解「即使說對不起,對方不一定要接受。」對方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平復受傷的心靈,也才知道要怎麼和好。
爸媽可以試著帶孩子做些小卡片、小禮物等,並引導孩子如何好好說對不起,理解尊重對方的感受。但當情況反過來,是自家孩子欺負了別家的孩子,但卻不知,爸媽也要適時引導正確的方式。
情境4:「我今天好生氣!因為在幼兒園跟其他同學玩拼圖時,他們都不讓我先拼,然後我就生氣到不想跟他們玩,之後的音樂課我也生氣到不想上了……」
孩子容易在遊戲過程中發脾氣,其實是與本身特質有關,在學齡前的情緒教育中,要讓孩子了解「沒有一個情緒是錯的,只是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好與不好」,生氣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傷害到別人、破壞到東西,這就是不理想的做法。
有時爸媽容易脫口說出「你就是愛亂生氣,大家才不跟你玩」,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自然反應,要讓孩子了解有情緒產生很正常,但重點在於如何表達及處理,不是大吼大叫就有用,要練習對事情有幫助,而不是持續惡化的方法。(延伸閱讀:喜歡獨處=社交恐懼?)
情境5:「在幼兒園玩遊戲時,都有幾個同學會故意欺負我,有時是打我的手,或是故意把我推開,然後還會跟其他小朋友說,不准跟我玩……」
學齡前的欺負,以肢體攻擊為主(多於情緒或關係攻擊),而孩子當下時常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
當發生這樣的情境,爸媽要讓孩子學會說「不要」,並且立即讓老師知道,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將內心不舒服說出來,有任何委屈、不開心的事,回家都能說,爸媽是很願意聆聽跟想辦法,孩子可以很放心,無論什麼年齡都可以這麼做。
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爸媽當然會很心急,只要欺負事件確實存在,就可以與老師討論,先以關心的角度出發,像是:詢問對方孩子最近是不是情緒比較不穩定,還是家中有發生什麼樣的事等,不要一股腦就想找對方家長理論,也不要推給孩子解決,爸媽與老師共同處理才是較佳的作法。
(推薦文章:孩子不是天生就會交朋友,爸媽需要介入引導!踏入團體生活前,容易有的2迷思&3準備)
(推薦文章:3歲前其實不需要有玩伴!了解0〜6歲社交能力發展,預知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