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愛的教育變溺愛?愛的教育並非一昧縱容,而是需設立框架,讓孩子懂得遵守原則!

愛的教育變溺愛?愛的教育並非一昧縱容,而是需設立框架,讓孩子懂得遵守原則!

「時間不早了,快去做作業吧,手機晚點再玩。」「等我打完這場遊戲啦」「你夠了沒!一直玩遊戲什麼時候才去做作業?自己的作業不能自己負責嗎?」 元君媽媽用力搶了孩子的手機。元君瞪了媽媽一下,沖回自己的房間,「碰」的一聲,用力把門關上。

「時間不早了,快去做作業吧,手機晚點再玩。」
「等我打完這場遊戲啦」
「你夠了沒!一直玩遊戲什麼時候才去做作業?自己的作業不能自己負責嗎?」
元君媽媽用力搶了孩子的手機。元君瞪了媽媽一下,沖回自己的房間,「碰」的一聲,用力把門關上。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總會發生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期待有所落差之情況,孩子仍在學習著面對環境中不同狀況之因應方式。身為父母的我們即使知道這些犯錯行為是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面對這些狀況時,難免會產生難過、氣憤等情緒。當情緒難以控制,我們的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但又擔心不管教會讓孩子為所欲為,行為失控。愛的教育說得動聽,到底要如何拿捏才不會變成過度放縱,甚至溺愛呢?

愛的教育之迷思

「愛的教育」是一直以來在教養方式上被討論多次的重要議題。每當父母用愛的教育去教養孩子,孩子卻發生了一些偏差行為,父母難免會擔心是不是自己愛的方式導致孩子行為出現了狀況,甚至猶豫孩子是不是不適合愛的教育。(推薦文章:「就算對你生氣,媽媽還是愛你」知道自己無條件被愛著的孩子,更願意給予愛!

愛的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倡導施予溫情關懷,強調不體罰的管教方式。在面對愛的教育方式時,容易讓人產生慈母多敗兒之焦慮。似乎大家對於愛的教育第一印象便是滿腔的包容與愛,但我們必須很嚴肅地澄清愛的教育並非溺愛。暢銷作家汪培珽在其作品《管教啊,管教》便提到了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教育作家羅寶鴻強調愛的教育本身並無錯,但必須配合自由與紀律,才能協助孩子健全地發展出人格。宇暄心理師與大家分享在愛的教育中,核心概念在於溫柔而堅定。溫柔指的是愛的部分,堅定則是指建立框架(reframe)。建立框架是必不可少之步驟,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所說的框架原則為何。

愛的教育原則

「溫柔而堅定」對於家長來說困難的是要如何表達「堅定」,如何讓孩子清楚認識框架。宇暄心理師分享在建立框架時,有三項細節是需要留意的。

首先,原則必須簡單明瞭。當原則複雜難懂時,父母難以堅守自己所架構的框架,孩子面對此原則也會冒出許多困惑。當父母的原則把控不好,孩子的界限也會不清楚。此僵局會造成孩子不能確定自己行為的後果,因此會嘗試踩父母底線;父母則是會滋生出孩子不可教之負向思考,認為孩子總是不願聽自己的話。在此僵局中,雙方便無法順利溝通,長期的無效溝通讓親子關係變得漸行漸遠。簡單明瞭的原則提供了孩子機會去理解父母的想法,讓雙方的溝通建立在一個有共識的基礎上。(推薦文章: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打破5種不正確的教養觀念

「我希望你能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先做好作業再玩手機」媽媽可以試著表達,自己並不是要一昧阻止孩子玩遊戲,而是願意在孩子完成條件的情況下,再給予獎勵。

第二點,必須依照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狀況提出適當的原則舉例來說,一個2歲的孩子常常用哭鬧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練習將自己的需要說出來。這年齡的孩子可能只聽得懂很簡單的語句,如:「如果你說你要____,我就會給你____」,讓孩子理解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若父母對孩子表達了超越他的年齡可以理解的話語,孩子容易再犯,而父母也會感到無助或氣憤,認為自己的努力都是無用的。這樣的感覺會慢慢累積,認為自己總是在做白工,孩子也在此過程中錯過了學習滿足自己需求的恰當方法。

回到第一點的舉例,媽媽若對小一孩子說「我希望你為你的課業負責」,孩子未必完全理解「負責」的抽象概念,因此媽媽可以嘗試說的是「如果你要玩手機,你必須先完成作業」。這樣的原則表達更貼近小一孩子的理解與想像,簡單易懂的表達幫助孩子創造機會去完成這些事情。

最後一點,父母設定的規則必須是孩子有能力達成的當目標設定得過高,孩子會在遵守框架原則時不斷受挫,久而久之會讓孩子不敢嘗試或不願遵守父母所建構的框架原則。元君媽媽如果提出孩子必須做完作業和預習完明日課業才能玩手機,元君可能覺得太難完成了,因此內心會充滿抗拒與擔心,從而無法去做作業。因此媽媽也需要去評估孩子的能力提出「剛剛好,努力一點就可以達成」的任務目標。

身為父母,我們用愛去面對孩子,但也需要提醒自己愛是有原則的。提出框架之設定並非是為了挑戰孩子,而是希望在愛的教育下,孩子仍能學習尊重與自律。愛的教育本身並沒錯,缺乏框架的愛才會讓父母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感到不知所措。若父母真的察覺到自己不容易做到這些框架設定與互動,不妨找尋專業人員的協助,一起學習與練習愛的框架原則吧!

💁‍♀本文由【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訪談撰寫者:彭韋銜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田宇暄臨床心理師
   facebook:格瑞思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