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增未來慢性病風險,影響自信心與人際發展
阿凱(化名)出生體型就比其他寶寶大上一號,念幼稚園時,食量驚人,常喊著肚子餓、吃不飽,家人認為,男生「高高壯壯」一點沒關係,幾乎有求必應,想吃什麼都行。
這讓16歲阿凱變成超級大胖子,學校體檢時,引起一陣騷動,因為他身高172公分、體重達139.4公斤,BMI 值飆高到47.12 kg/m2,屬於極度肥胖,且合併三高及脂肪肝。
兒童時期就應開始控制體重
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舉辦「支持與鼓勵、推動體位管理」記者會,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治醫師楊俊仁表示,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控制體重,一旦處於肥胖狀態,潛藏許多健康危機。
以阿凱為例,血液檢查報告顯示,肝功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都偏高,腹部超音波則顯示,脂肪肝及纖維化,楊俊仁說,如果放任他繼續胖下去,除了三高及心血管疾病,還將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孩子肥胖率偏高 專家點出2大原因)
「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說,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將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也會影響到孩子課業表現及人際關係,自信嚴重不足。
為此,國健署委託兒科醫學會編撰「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讓臨床醫療工作者在預防及治療胖胖兒童時,有所依據,透過飲食及體能活動,逐漸控制體重。
如何讓孩子體型良好?李宏昌提出「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等三大建議,研究發現,長期熬夜、睡眠不族的學童容易變胖,囤積脂肪,家長務必讓孩子睡足七至八小時。
孩子體重過重應就醫評估,避免因身材影響心理
如果家有胖小孩,家長應陪同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由營養師規劃專屬飲食與生活計畫。學校及社會大眾對於體重過重、肥胖的孩子不應污名化與歧視,才能減少霸凌事件,並讓胖小孩勇於就醫。
此外,家長也應多關心青春期孩子身心發展,不要給予太大的壓力,李宏昌指出,曾收治一名15歲異食癖少女個案,BMI為18.8,體型標準,卻自覺大腿很粗,而家長也常唸她太胖。
為了減重,她積極節食,為了抑制食慾,竟然突發奇想,吃被胎裡的棉花,持續一年,直到嘔吐、嚴重便秘,就醫發現,腸道裡面塞滿棉花,引起腸阻塞,經手術才取出所有棉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