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生兩女婆家催生男,找婆婆談判,結局竟皆大歡喜!婆媳相處做自己,更要顧及別人感受
媳婦找婆婆談判,把底線劃出來!保留自我與顧全大局的智慧和擔當,在婚姻中更能做自己。
一歲兒子生日派對,兩個女兒沒有被冷落
前一陣子,我去參加了老同學Helen兒子的一歲生日派對。生日派對辦得很盛大,不僅會場布置得非常漂亮,連專業的攝影團隊都有,只為了完整地記錄所有的畫面。當然,一歲的寶寶什麼都不懂,見到那麼多不認識的陌生人,還皺著小臉發脾氣。反倒是Helen三歲和五歲的女兒,穿著非常漂亮的公主裝,對會場布置的氣球還有可愛玩偶愛不釋手,畢竟哪個小女孩能抗拒這些呢?雖然派對是為了兒子辦的,但Helen卻非常努力地,不讓兩個女兒覺得受冷落,而我看著面帶微笑抱著孩子,看似優雅輕鬆、但其實掌控 了全局的 Helen,不禁深深佩服起她這幾年的轉變來。
(延伸閱讀:跟公婆住、買房子、重男輕女…日本網友對台灣婚姻「6大不可思議」,看完似乎無法反駁)
反對重男輕女,當「逆媳」
還記得五年前Helen剛生下大女兒時,她和夫家的關係,其實是非常非常僵的,因為她先生家是非常傳統的家族,又是一脈單傳的獨子,身上背著傳宗接代的大擔子,往往覺得長輩會投注過多的期待。雖然Helen第一胎生的是女兒,當時無論是她先生或婆婆,都還是很開心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並沒有逼著她立刻馬上要懷第二胎,只是在言談中,多少會不經意地提到「將來姊姊可以照顧弟弟」之類的話。
身為女人,我絕對明白Helen的壓力有多大的,更何況,她不僅僅跟我一樣是在美國長大,還是個混血兒。也就是說,本質上是個美國大妞的她,比任何人都難以接受這種華人傳統的包袱,所以有一次和丈夫激烈爭吵後,Helen不發一言,包袱款一款,咻地一聲就抱著未滿一歲的女兒,飛回了美國娘家。
和Helen認識了這麼多年,我是很了解她的性格的,她不是嬌滴滴的天之驕女,卻很謹守原則,一旦有人超越她的底線、讓她委屈,抵觸她的價值觀,她是會立刻表達出來(像她完全不認同重男輕女的觀念,畢竟在她家裡,父母是教育她,男女都一樣好,父親甚至時常鼓勵她,女孩很多時候可以表現得更好)。因此當她看到夫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隱喻「男孩更好」的暗示時,她決定用行動表達她的不滿,而我聽到她幾乎是離家出走的「壯舉」後,心想完了, 這種舉動在傳統的華人家庭看來,簡直就是十惡不赦的「逆媳」啊!別說她先生很可能不會站在她這邊,就算她先生支持她,那她將來怎麼跟婆家的人相處呢?
找上婆婆「談判」
不過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過沒多久,她回來了,還很高興地告訴我,她想到辦法、也已經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因為她直接去找了婆婆談判。「談⋯⋯談判?」
我還記得當時我張大了嘴,簡直難以想像,Helen卻告訴我,她直接找婆婆溝通了,她告訴婆婆,她知道傳統華人對傳宗接代的重視,但是生男生女這回事多半是取決於男性的基因而不是女性的,她願意生三個小孩,也願意嘗試婆婆介紹的那些生男祕方,但如果生了三個還是沒有男生,也希望婆婆能接受,畢竟不管男女,都是他們的小孩,而照顧小孩、教育小孩是需要很多精神和心思的,而且她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接收到了爺爺奶奶對於「生男」的期待,因此對自己自卑,覺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況且如果生了那麼多小孩,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好,相信這也不是婆婆樂見的結果。
最後的結局皆大歡喜,去年她生下了第三胎,是個眾望所歸的男寶寶,而每次我看到Helen,總是忍不住想起她當年的壯舉。當年年輕的我,佩服的,是她敢於在傳統的重壓之下堅持做自己,但現今已經四十歲的我,才突然明白,比起叛逆的抗爭,更加具有勇氣和智慧的,是在做自己之餘,也不逃避該肩負的責任。
(延伸閱讀:與婆家同在屋簷下.只能「媳」事寧人嗎?)
「難道妳嫁過去之前,不知道妳先生是獨子、不知道他家很傳統嗎?」
因為我們都是大人了,而大人和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該為自己的一切選擇「負責任」。婚姻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融入一個新的家庭本來就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婚姻不單是兩個人的愛情,是兩個人家族的事情。不要說國與國之間,在台灣,光是一個粽子,南北部的口味都不太一樣,更何況是生活習慣,所以不同的人在一起時成為家人時,去理解、尊重,彼此的不同是很重要的。
因為妳所愛的人,是被他的家庭孕育大的,他的優點跟缺點都是在家庭中習得的。當妳能擁抱妳愛的人的優缺點時,何不多點耐心去理解他的家庭?
我不是說這樣就代表一個勁地被欺負、不喜歡的東西就要吞忍。但婚姻就是互相尊重,不管是妻子還是丈夫,都應該要試著去理解,去包容,雙方家庭的不同。
不是不喜歡就直接說「我不要」、「他們很糟糕」,或連溝通都不想。因為言語是有力量的,言語帶來的傷害,也是一種冷暴力,那樣的傷害,要修復往往要花更長的時間。
當妳覺得受到委屈時,不要第一時間去想著訴諸社群力量,去哭訴、去抱怨,讓不相干的人去批評,因為說者無心,看到的人,特別是愛妳的人才會真正感到傷害。
這不代表嫁人了以後我們就只能委屈自己,只能完全抹煞自我去配合婆家,而是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只是像個還沒成熟的孩子一樣,不斷地指責別人,而不反省自己?
就像Helen當年帶著剛出生的女兒跑回美國時,她以為她爸媽絕對會站在自己這一邊,畢竟這種非生出個兒子不可的觀念,在歐美人眼裡是難以置信的;可是沒想到,他們雖然會安慰她,卻也很實事求是地問她:「難道妳嫁過去之前,不知道妳先生是獨子、不知道他家很傳統嗎?」
Helen的爸爸或許搞不清楚華人社會的眉角,但這些可能發生的困難,她媽媽卻早在婚前就提醒過她的。
做自己,不代表可以自私地不顧別人
當她不顧一切的逃跑時,她媽媽也並不是逼她一定要妥協,只是實事求是地告訴她,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如果覺得自己真的沒法和婆家磨合,那麼她該考慮的,是離婚的話孩子歸誰,如果要打監護權官司,她有沒有贏面,甚至於將來辛苦一個人養孩子時,會不會又後悔今天的選擇?而無論她的決定是什麼,抱著嬰兒離家出走,都對一切沒有幫助。最後,她用了一個既保留了自我、又顧全了大局的方式面對了困難,而這種智慧和擔當,不就是一個成熟的大人最基本的素養嗎?
或許是因為個人主義抬頭的關係,這幾年,我到處都聽到別人說要「做自己」,當然做自己是好事,我也鼓勵所有的人、尤其是女人,都要有清楚地自我意識,但是「做自己」 並不表示可以自私地不顧別人的感受。
我相信,無論是在生活上、工作上或者各個場合,我們一定會遇到一種人,總是充滿委屈、好像被欺負似的,而當妳想跟她講道理、想讓她明白自己的責任時,她就會用一種很可憐的神情跟妳說:「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沒想 到!」甚至甩鍋一切責任時還會說:「我這是在做自己!」
如果妳今天是個孩子,用「沒想到」來當理由,大家可能會接受,可是如果妳今天已經是成年人了,有一定的歷練,還經常用「沒想到」來當藉口,那妳是不是應該要反省自己,是真的沒有想到,還是妳不想替別人想。
我的意思不是說用「沒想到」當理由的人都是在說謊,畢竟我們誰都不是先知,總是有準備不周到的部分,但是, 身為大人的我們,得自己為自己的「沒想到」負責。
而不是希望別人一起承擔妳的疏失,因為「做自己」,並不是心裡只有自己,更不是為了自己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傷害別人。
(推薦閱讀:《未來媽媽》大結局婆婆洗白卻零負評!劇中4大哭點說的都是愛,家的名字,叫做體諒)
(推薦閱讀:姻親情緒勒索!每月給婆婆2.5萬,婆婆還跪哭幫離婚小姑扛房貸!「這一動作」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