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家庭這樣做「3個小行動」,創造更好的親子連結!

家庭這樣做「3個小行動」,創造更好的親子連結!

家庭是孩子與世界產生連結的起點,在喧囂的社群時代,父母該如何與孩子培養良好、穩定的連結?
家庭這樣做「3個小行動」,創造更好的親子連結

  家庭是孩子與世界產生連結的起點,也是孩子第一個尋求連結的對象,更是孩子是否能培養心理韌性、健康依附關係的重要關鍵。《親子天下》「2021社群世代心理安全感萬人調查」結果顯示,家內連結較好的學生,不僅對自我滿意度較高,更能肯定自我存在價值,耐挫力的表現也高於平均值。只是,在喧囂的社群時代,父母該如何與孩子培養良好、穩定的連結?《親子天下》採訪多位來自心理學、精神醫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及學者,整理出三大行動指南幫助父母。

推薦閱讀:保有青少年階段良好的親子關係.取決於小時候「愛的存款」夠不夠!

行動一:用好奇的眼光認識他的喜好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認為,一個有品質的家內連結,會是一段彼此尊重、在乎與理解對方的親子關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保有自己的想法,但同時又能感覺到被家人在意、支持和傾聽。只是要如何做到尊重與傾聽?陳品皓點出「好奇」是重要關鍵。

  「好奇」不是一句「你功課寫完了沒?」也不是「你考試考得如何?為什麼考差了?」這類無助於了解孩子真實生活的問題,與之相反,「好奇」往往來自於你真的很想了解孩子的喜好、心情,還有他今天過得好不好這類小問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王智弘以自己為例,他的兒子愛打電玩,他就好奇兒子在玩的遊戲為什麼這麼有趣,好奇兒子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不同種類的遊戲配備,「好奇之後我才有機會了解,了解後才能同理原來遊戲這麼好玩,」他笑說。

  不僅如此,兒子從小到大交了哪些朋友他大概都清楚,也會三不五時邀兒子的朋友們來家裡聚會。對兒子大小事情的「好奇」,替王智弘與兒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與連結。

行動二:增加「一起」的時光

  父母對孩子展現好奇,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在乎,而父母願意參與孩子喜歡的事物,則會讓孩子覺得被認同、支持,不僅往後會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較有意願參與父母的生活,「這是一個雙向付出、理解的關係,」臨床心理師周彥君說。

  她舉例,她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喜歡韓國明星,朋友便帶著孩子一起去韓國追星、參加演唱會,努力參與孩子喜歡的事情,彼此間有聊不完的話題,「面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更得要從他們喜歡的事物著手,才比較容易建立連結,」周彥君有感而發。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毓文則認為,想建立與孩子的連結無非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陪伴。一起去公園散步、一起吃頓飯好好聊天,甚至是一起看孩子喜歡的YouTube影片或是動漫,這些日常中用不著花費幾小時的小事,就是建立連結的重要起點。

行動三:幫孩子創造社交練習的機會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有高達六成七的兒少每天都會上網聊天,儘管調查顯示愈依賴網路社群的兒少,其耐挫力、情緒調節能力與自我評價表現都較差,也容易感到疏離,但在現今事事都要透過網路的時代,要孩子遠離網路無疑相當困難。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許嬰寧建議父母,與其杜絕網路,不如加強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體活動與連結。她建議家長可以安排一些孩子喜歡、有興趣參與的實體活動,讓他們從活動現場去學習交朋友。而家長關注的重點,要練習從活動成績轉向孩子的社交成果,她舉例,與其問孩子:「溜冰課技巧有沒有進步?」不如問問孩子:「今天你的朋友有沒有來?他不舒服,那你有沒有去幫忙他?」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孩子正確的交朋友、幫助他人。

  許嬰寧特別提醒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偶爾可以「缺席」青少年的社交場合,讓孩子以自在的方式交朋友,「例如朋友來家裡玩時,父母可以迴避一下,又或是載孩子去找朋友,約好幾點鐘來接他就離開,父母的民主和體貼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種正向的關心,也能讓青少年感到自己被爸媽信任和支持,」她說。

  儘管專家給予許多行動建議,但建立連結最關鍵仍是關愛和支持,讓孩子知道有任何挫折不安,都有人可以幫助他,哪怕人生依舊限制重重,卻還有一隅小小的避風港,在家這處港灣內,我們都能歲月靜好。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家庭這樣做|3個小行動 創造更好的親子連結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