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烏烏醫師專欄】疫情產檢不焦慮,產檢次數多寡與胎兒健康不是正相關

【烏烏醫師專欄】疫情產檢不焦慮,產檢次數多寡與胎兒健康不是正相關

疫情時,許多需要去醫院產檢、待產的媽媽格外焦慮,既擔心出門會經過確診足跡增加染疫的風險,又怕沒有去產檢心裡那顆心不安定。

    疫情造成許多人的不方便與恐慌,尤其是身體孕育著小生命的準媽咪們,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媽咪為了減少進出醫療場所,紛紛詢問幫自己的產檢醫師,是否每一次產檢都一定要去。對此,烏烏醫師在自己的粉絲專頁幫各位準媽咪解惑,也希望能安定一下各位媽媽的焦慮。

疫情 產檢 
(圖/shutterstock)

產檢到底幾次才對?

    她表示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她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烏烏醫師便以大家最重視的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2-3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次數 

(圖/shutterstock)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醫師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8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

    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醫師說明其實答案類似,出血大致可以用週數來區分: 

1.懷孕未滿3個月

    約有4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醫師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9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

2.懷孕超過3個月

    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

3.懷孕6個月前

    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6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懷孕的女性「不焦慮」,是需要更努力的方向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延伸閱讀
AZ疫苗孕媽咪可以打嗎?雖個案不多,但不該與「會傷害到孩子」劃上等號!
勿用胎兒「保」不住,烏烏醫師盼用詞精準:即使立意良善,也不該用她人的傷痛捍衛自己的信仰!


烏烏醫師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