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老虎、恐龍、貓、蛇,你是哪種教養模式?

老虎、恐龍、貓、蛇,你是哪種教養模式?

你知道你是屬於哪種教養模式嗎?

你知道你是屬於哪種教養模式嗎?

你可以先設想,一大早與孩子正要出門上班上課時,孩子突然開始大哭,吵著不要去上課,你的處理反應會如何?

1)你怎麼了啊?喔~是想媽媽(爸爸)陪你在家裡玩啊!可是媽媽必須要去上班,不然會被老闆罵,我們會沒有錢買好吃的。你也要去必須要去上課啊!今天不是有你喜歡的體育課嗎?晚上媽媽在陪你一起玩好嗎?

2)你怎麼了啊?是想媽媽(爸爸)陪你在家裡玩啊!不行!該上課就是要去上課啊!哭什麼哭?不准哭!我給你三秒過來穿鞋子,一…二…三…(打下去)。

3)你怎麼了啊?喔~是想媽媽(爸爸)陪你在家裡玩啊!那我們現在玩10分鐘,等一下要去上課喔!10分鐘到了!還要玩啊?好吧!那在玩一下下…30分鐘後都還出不了門,乾脆請假在家玩一天。

4) 你怎麼了啊?喔~是想媽媽(爸爸)陪你在家裡玩啊!我要上班沒辦法陪你,你不想上課就不要上,你自己在家裡玩,反正家裡有阿公阿嬤(某人)陪你,我去上班嚕!掰掰~

我在教養安安硯硯的過程,就是一隻”母老虎”。因為根據發展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的「家庭教養模式」研究,「高滿足、高要求」的威信型教養模式對於孩子有較好的正面影響。因此,我給予他們滿滿的愛與安全感,並滿足他們的各類需求,但也訂定嚴格的規矩。

例如: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用濕紙巾擦手),沒有例外。就因為我的堅持要求,一開始讓身邊的長輩覺得很麻煩!有時候他們會說:「沒關係啦!不要那麼麻煩~」、「不用啦!只是吃一口~」、「廁所很遠,一次不會怎樣~」。我就會笑笑的跟長輩說:「他們生病我會更麻煩!」然後認命的抱一個牽一個去洗手。

難道媽媽不覺得麻煩嗎?當然很麻煩!尤其是廁所真的很遠, 孩子還小的時期,一個要抱著一個會走但不受控,就必須跑兩趟才能完成洗手的任務。
然而,規矩的養成,就是需要每天每次的耐心講解並堅持要求。習慣成自然!家人慢慢習慣了我的模式,安安硯硯也養成了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的好習慣,就算不說,他們也會主動的去洗手,不用擔心他們把細菌病毒吃進肚子裡生病。許多規矩亦然,開頭辛苦,養成習慣後反而輕鬆!(推薦文章:孩子的性格與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10個教養守則建議

在近代的家庭教養理論中,影響最大的是行為發展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的「家庭教養模式」。他研究了一百多個家庭,發現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主要的差別就在於「滿足需要」和「堅持要求」這兩個項度上,並根據這兩項度上的強弱結合,可以勾畫出四種父母教養模式:威信型、獨裁型、放任型和忽略型。

以下是四種教養模式提供大家參考:

威信型:高滿足、高要求。像老虎般,有讓人心悅誠服的王者風範。
給孩子高度關愛,願意去傾聽、接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樂於和孩子討論,但是父母保有界線且會限制孩子行為。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並且會謹慎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制定這些規矩和標準,以確保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的原因。在這樣教養模式成長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反映擁有了相當的社會競爭力,且較負責、自主。

獨裁型:低滿足、高要求。像恐龍般,一開口就噴火。
設有嚴格規定和懲罰制度,但卻很少解釋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並經常使用體罰或激烈的手段,希望孩子服從。只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不要哭鬧不要煩人,缺乏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需要和感受。在這樣教養模式成長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通常不是呈現反叛的個性,就是過度依賴父母。

放任型:高滿足、低要求。像貓般,溫暖但懶散。
包容性很寬,父母對於孩子的規定很少,或者堅持規則,縱容孩子的行為,在管教方面偏被動,且相信順從孩子的意願是展現父母對孩子關愛的方式。允許孩子自由表現情感和衝動,父母不愛也不願意拒絕孩子、讓孩子失望。在這樣教養模式成長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常表現過度自我中心,難以自我控制,與同儕間的關係可能較差,通常容易養出媽寶型的孩子。

忽略型:低滿足、低要求。像蛇般,冷血動物。
父母對於孩子的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亦不會認為管教孩子是自己的責任。即使子女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父母也會拒絕或採取不理會的態度,繼續自己的生活模式。而父母這種冷漠疏離的行為,似乎暗示在暗示孩子:我不在乎你/妳。容易導致孩子的決策能力較弱,缺乏自信。孩子心理上較缺乏安全感,不懂得甚麼是愛。故在別人眼中他們較冷漠,且不容易接近。

教養沒有絕對,理論只是大方向,因為孩子不是白老鼠,不能養在實驗室裡控制。無論你是哪種教養模式,我們都在不斷探索、嘗試與學習中調整自己的教養,從中尋找最適合寶貝個性的方式。我想,如此便是最好的教養模式了!(推薦文章:竇智孔野獸派教養讓3歲兒主動認錯,罰站加上這招竟釣出曾偷捏弟弟的祕密!爸媽不學太可惜

💁本文由【盧新之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心之所向盧新之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