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夏天到了,兒科醫師傳授4招預防熱疾病與中暑的小技巧

夏天到了,兒科醫師傳授4招預防熱疾病與中暑的小技巧

夏日炎炎,不管在室內室外溫度都是直線上升,如果不多加留意就可能發生熱傷害或中暑。在說明這些由於環境高溫、高濕引發的疾病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身體對溫度的調控以及發燒、體溫過高的區別。
  夏日炎炎,不管在室內室外溫度都是直線上升,如果不多加留意就可能發生熱傷害或中暑。在說明這些由於環境高溫、高濕引發的疾病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身體對溫度的調控以及發燒、體溫過高的區別。


  我們的身體有各種機制如排汗、血管的擴張收縮、代謝速率的改變等來維持體溫的恆定,一般大約在攝氏37度左右;不論年紀,體溫超過攝氏38度是不正常的,必須注意是否有發燒或體溫過高。發燒與體溫過高有甚麼區別呢?發燒指的是由於發炎、感染等狀況讓腦部下視丘的體溫中樞對體溫調控的標準上升了,也就是身體為了發出警訊、促進免疫反應等原因自主的想要讓體溫維持在攝氏38度以上。

  相對來說,體溫過高指的是身體對體溫調控的標準沒變,但由於環境的影響讓身體散熱的速度趕不上產熱,以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在環境溫度過高時就容易因為生理失調造成熱傷害並發生各種疾病,而當體溫過高持續發生又沒有及時處理就會造成中暑。由於人體在體溫超過攝氏42度時各種生理機能與酵素會失去功能,如果體溫過高持續過久,各個組織尤其是神經就會發生傷害,引起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大部分的人可能以為氣溫不高、不曬太陽就不會發生熱傷害,事實上,熱傷害的發生有七成肇因於濕度過高,而過多日照與氣溫過高只佔了三成;當環境相對濕度超過百分之75時汗水就無法快速蒸發、帶走熱量,反而留在體表阻礙散熱,而環境溫度高於攝氏35度時,身體其他輔助散熱的方式也會效率低落,大大增加了熱傷害的風險。相較於成人,兒童與嬰幼兒更容易發生熱傷害;他們除了較難自行避暑、補充水分外,相對體表面積大、代謝速度較快產熱較多以及排汗較慢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孩子身體適應溫度的能力比成人差,成人在氣溫高的環境活動個兩、三天身體就會作出反應、適應高溫,例如降低代謝速率、增加排汗量以及分泌更多抗利尿激素使腎臟留住更多水分與電解質等;相對來說,兒童或嬰幼兒除了可調整的程度較小外,常常需要10-14天才能完成調控,這也就是俗稱「夏季熱」的由來。「夏季熱」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講的是兒童在夏天發生的輕微體溫過高,雖然狀況可能沒有嚴重到發生熱傷害,但若沒有處理就會持續一兩個禮拜甚至發生熱疾病。


以下簡單介紹四個兒童常見的熱疾病

 汗疹/熱疹 (miliaria)
  在新生兒常見,當汗管出口被角質或髒汙堵住時汗液堆積在皮下就會發生,常會造成搔癢及皮膚發紅,在清洗皮膚、通風散熱後會在數小時內改善。雖然熱疹通常不需要治療也很少帶來健康風險,但若孩子時常起熱疹就須注意是否環境溫度過高、給孩子穿太多囉。(推薦文章:父母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助力,父母改變了,孩子必然也會跟著改變!
 
 熱暈厥 (heat syncope)

  在環境炎熱時身體會藉由擴張周邊血管來幫助散熱,這時如果孩子突然站起來、運動後持續站立讓血液難以到達腦部就有可能發生熱暈厥、產生意識障礙甚至昏倒。小時候升旗時倒下的同學大多都是熱暈厥,患者通常只要在陰涼的地方平躺、補充水分就會很快改善並甦醒,量測體溫也多在正常範圍內。本來就有姿位性低血壓、突然站立容易頭暈的孩子就要更加小心熱暈厥的發生,除了避免在炎熱的環境長時間活動也應多補充水分、避免劇烈的姿勢變化。

 中熱衰竭
  這是比較嚴重的熱疾病,患者會有心跳加速、大量流汗、噁心嘔吐以及頭痛虛弱等症狀,一般認為是身體散熱機制開始過載或失效的表現。體溫通常正常或略微上升,介於攝氏37到40度間。治療上應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處、鬆開衣袖幫助散熱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嚴重者可以打點滴給予大量輸液。值得一提的是,中熱衰竭跟中暑的症狀雖然不同但也有些重複、兩者的分界並不明顯;考量到中暑有高的致死率且易有併發症,建議中熱衰竭也應積極治療並就醫。

 中暑
  醫學上的定義是體溫超過攝氏40度並合併中樞神經的症狀如嘔吐、意識混亂或暈厥等,屬於最嚴重、典型的熱疾病。治療上除了暢通呼吸道、大量輸液來維持呼吸與循環外,用比較激進的手段如脫光衣服灑水吹風扇、冰毯包裹以及將冰袋置於頸部、腋下、鼠蹊部等血流豐富的區域進行降溫也很重要。患者高體溫的時間越長對腦部以及各個器官的傷害也越大,中暑的孩子建議在初步處理後盡速送醫治療。


最後要來提供大家一些預防熱疾病與中暑的小技巧:

 活動限制
  這是最重要的預防原則,也就是減少太陽曝曬、潮濕悶熱時盡量待在通風陰涼處。具體作法包括活動前確保通風陰涼的休息處、避免在最炎熱的下午外出、運動時增加休息頻率等。另外,如果孩子有發燒、腸胃炎等會增加體溫或水分電解質需求的疾病就更應避免在炎熱的環境活動。冷氣會降溫並除濕,夏天待在冷氣房是避免熱傷害與熱疾病的有效策略,但長期的乾燥環境也會影響皮膚健康,可多用乳液保濕。

 補充水分
  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身體製造汗液、進行正常的體溫調節。夏天除了平常就應多喝水外,如果預期要在戶外運動或長時間活動就應額外補充水分甚至是糖分與電解質。依據個人狀況與體重,兒童在炎熱環境活動時建議每小時攝取約200-500ml的水分,青少年或成人則每小時攝取1000-1500ml;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主食的母乳已有很多水分不需要常規喝水,但大熱天下喝個幾口水作為額外補充也是可以考慮的。


 妥善的衣物
  穿著寬鬆的衣物可以幫助空氣對流散熱,「有一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冷」,嬰幼兒衣物的件數應該跟大人相仿,不要因為他們手腳血管容易收縮、手腳冰冷就穿太多,反而會造成體溫過高。另外,淺色系的衣物比較不會吸收陽光中的輻射熱,可以多加選用。(推薦文章:熱傷害以小孩和老年人居多!多喝水、保持室內通風、穿著寬鬆透氣衣物有助預防

 環境適應
  兒童與嬰幼兒身體適應溫度的能力比較差,且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因此,在夏天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時也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的時間與強度並利用前面三個技巧減少熱傷害的風險,通常在一兩週後孩子就會逐漸習慣。這個技巧花的時間最久但也是最能有效減少中熱衰竭或中暑等嚴重疾病的方法,如果不想讓孩子整天待在冷氣房裡變成虛弱的豆芽菜就可在安全的前提下嘗試看看。

 希望今天的內容可以讓爸爸、媽媽們對於熱傷害與中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知道怎麼樣來避免熱疾病的發生、帶孩子度過炎熱的夏天留下滿滿的美麗回憶喔!


(延伸閱讀:酷暑降臨,預防孩子熱傷害3要訣!不要喝含糖飲料、避免10-14點外出、不可獨留車內…



從健兒門診的歡笑聲到加護病房中的生死狹縫,蘇醫師秉持著溫柔、堅定的態度給他的病人帶來最專業、符合科學實證的治療與建議。透過自身專業與主講的Podcast「兒科怪獸日記」希望成為爸爸媽媽們危難時的靠山、養兒育女的好幫手。

💁‍♂本文由【兒科怪獸日記 - 蘇一宇醫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dcasts:兒科怪獸日記 (iOS、Android、SoundOn、Spotify、KKBOX均可收聽)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住院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新生兒科研究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兒童重症科研究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暨重症專責醫師
看更多兒科醫師-蘇一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