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產後> 自然產寶寶真的比較健康?醫生解答剖腹產6大迷思

自然產寶寶真的比較健康?醫生解答剖腹產6大迷思

除了自願性剖腹產之外,一般而言,剖腹產媽媽常因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 緊急安胎或寶寶有先天性疾病等情況,由醫師判定需剖腹產。雖然剖腹產寶寶與自然產寶寶在出生時,因為生產方式的不同,在生理上會有些微差異,但剖腹產媽媽也不必自責是否因此讓寶寶輸在起跑點,其實只要給寶寶好的照顧以及足夠營養,也能讓寶寶健康成長!

媽媽們常會聽說自然產的寶寶較健康,真的是這樣嗎?一起了解剖腹產寶寶的6大迷思!


迷思1:剖腹產寶寶頭型比較漂亮?

剖腹產寶寶出生時,因未經產道擠壓,頭型並不會出現變形的現象,自然產寶寶在經由產道分娩的過程中,因新生兒頭骨尚未發育完全,較為柔軟,若因為外力因素有擠壓狀況就可能造成寶寶頭型改變,而醫師使用產鉗、抽吸等方式也容易導致寶寶頭部出現頭皮水 腫、血腫、產瘤等情形。不過,寶寶頭型是天生的,自然產寶寶出現頭型改變為暫時性現象,幾個月後,在大氣壓力的變化下就會恢復,因此,並非剖腹產寶寶的頭型就比較好看。

迷思2:剖腹產寶寶呼吸窘迫機率大增?

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剖腹產寶寶相較於自然產寶寶,在出生後,出現肺炎感染、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高出10倍,這是因為剖腹產寶寶未經媽媽產道擠壓,肺部中累積的羊水排出較為緩慢,當寶寶肺部中的羊水未被完全吸收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喘的情形,此時,醫師會給予寶寶氧氣罩或氧氣等相關治療,經過幾天後就會漸漸改善。


迷思3:若媽媽為B肝帶原者,剖腹產寶寶較不會感染?

B型肝炎經由體液、血液交流而傳染,因此,大多數的媽媽會認為經產道會接觸的體液、血液的機率較高,但其實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在生產過程中,寶寶都會與媽媽有大量體液、血液的接觸,醫師並不會特別因為媽媽為B肝帶原者而建議採用剖腹產。若媽媽有B型肝炎,產前就會做相關檢驗判定寶寶的感染風險,並於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同時施打B肝疫苗以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迷思4:剖腹產寶寶長大後肥胖機率較高?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相較於自然產寶寶,剖腹產寶寶成年後,大約30~ 40歲時,出現肥胖的機率較高。一般 認為,因為剖腹產寶寶不像自然產寶寶在出生時,會立即接觸媽媽產道和 腸胃道中的各式細菌,讓腸胃道及免疫系統發展較健全。不過,由於肥胖成因相當複雜,也可能與內分泌及其他狀況有關,目前並未有定論。


迷思5:剖腹產寶寶比較容易氣喘、過敏嗎?

國內2017年研究發現,寶寶出生採用剖腹產的方式,確實會增加過敏及氣喘機會。因自然產寶寶經過產道擠壓時,會接觸產道細菌,促使寶寶的免疫系統於出生的剎那接受刺激而誘發大量免疫反應,促成系統漸漸成熟;而剖腹產寶寶出生時,未直接接觸產道細菌,以及媽媽腸胃道相關微生物,免疫系統接受較少刺激,長大過程中較容易出現過敏現象。


迷思6:剖腹產寶寶比較容易出現黃疸? 

寶寶出生後容易出現「生理性黃疸」,原因為大量胎兒性紅血球被肝臟代謝後產生的膽紅素累積其中,造成寶寶皮膚、眼白泛黃。不過,不論剖腹產或自然產寶寶都可能發生黃疸,並無研究顯示剖腹產寶寶出現的機率較高,媽媽不必過於擔心,通常在 1~2週後就會漸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