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家人幸福的收納術,日雜《Come home!》收納重點
《Come home!》創刊於2005年3月,是日本「主婦と生活社」旗下以女性為族群的居家生活雜誌。我一直很喜歡他們自然舒服的風格。
vol.62(2020年冬季號)─「讓全家人幸福的收納(家族を幸せにする収納)。」光看這主題,就令人忍不住翻閱,到底以日本居家媒體的眼光,收納怎麼做會讓全家人幸福?讀後我彙整了四個重點。
「趕快把玩具收一收!」、「襪子脫下來要丟到洗衣籃!!」─全日本不管哪個家庭中都彷彿似曾相似的台詞。
媽媽的煩躁、一觸即發的情緒,都會散播到整個家中,讓家庭氣氛更沉重。這些話的出發點明明是為了家人,卻不被理解。
越是認真考慮收納的人,就越會抱持「我想做得比現在更好」的心情。但因為忙碌的生活而難以突破膠著,這才是活生生的現實啊!
最重要的是:好好擁抱現在的自己,並思考不勉強自己的方法。
先將自己從壓力中拯救出來吧!
(此段為節錄翻譯)
別說全日本了,我想全亞洲,甚至全世界的家庭都曾上演這樣的戲碼吧。
收納的重點通常不在於物品本身,而是「收納方式不適當,影響家庭和諧。」也就是人的問題啊。「要不是因為某人不會整理,我需要這麼辛苦嗎?」或是「如果我自己一個人住,我才不管什麼整理收納咧!」
無論是不情願地被迫整理,或是不得不站出來整理,說真的,要不是家裡那個誰怎樣,我們需要探討收納的問題嗎?對吧。
可是畢竟上輩子相欠債(喂不是),為了自己也為了深愛的家人,有沒有讓大家都幸福開心的收納方法?
─很可惜的是,沒有一套標準方法。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習慣與喜好都不同,有幾個家庭,就有幾套收納方法。正如同JALO日本生活規劃師協會的最高準則:〝This is my way. What’s your way? The way does not exist.〞(這是我的方法,那你的方法是什麼呢?不存在著所謂正確的方法。)
但《Come home!》特輯點出了大方向,我的心得彙整如下:
point 1. 配合不會整理收納的家人
例如,劃分出專屬區域。指定幾個籃子或櫃子的分層,變成某個成員專屬的收納區域,再運用標籤標示,決定不同物品的定位。
point 2. 定期檢視空間的收納
例如因為肺炎疫情,口罩變成所有人的必需品。但出門時發現忘了口罩,就不得不跑回房間或客廳拿的時候真的很麻煩。
這時候,如果玄關能有個「口罩的家」,就能消除因為忘記拿口罩而必須再脫鞋子進家門的煩躁感。
時間是流動的,收納也是流動的喔!
point3. 將全家人的重點必需品收納在客廳
客廳通常是全家人動線最常經過、也最常共同作業的場所。
例如孩子是否會在餐桌寫作業?餐桌附近的餐櫃,也可以放置孩子的文具與書籍。或者全家人用餐地點其實是電視前的茶几?茶几的抽屜,也能考慮收納常用餐具。
跳脫傳統的空間使用方式,善用全家人齊聚的場所,同時作業也感受彼此的陪伴。
point4. 將一人作業的場所,調整為全家人都能使用的場所。
例如廚房用具收納的位置與高度,是否只適用於家中負責下廚的人?如此一來,其他家庭成員不但難以使用,也失去了參與感。
考量安全性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順手度,讓一個空間不再只是專屬某人的理解範圍,全家人都能使用、維持,也增加彼此的互動機會。
我們決定整理的方式與收納之前,問過家人嗎?對於「整齊」、「舒服」、「方便」的定義,與家人討論過嗎?家人在取放物品時產生的不耐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大多人真正想解決的不是收納問題,而是因為收納帶來的壓力與爭執。
「讓全家人幸福的收納」的核心是「全家人幸福。」
收納,從來就不是重點。
先放下「不會整理的罪惡感」與「必須整理的壓力」,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內心吧。
註:本篇文章為讀後心得。考量著作權除節錄段落以外皆非come home內文。
有日本品牌迷思,旅遊只去日本,喜歡閱讀也熱愛電玩。
因迷戀整理收納而成為日本生活規劃整理師的中日文主持人,也是不打小孩但經常抓狂的媽媽。
🧏♀️本文由【Haruka Living】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中日文主持-劉宇彤Haruka
#風格媽咪評鑑團 #風格媽咪評鑑 #親子KOL #中日文主持 #JALO #生活規劃整理師 #整理收納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