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這條路,像極了一趟自助式蜜月旅行,出發前多準備,決定方向更有信心!
在這趟有如蜜月旅行的途中,將遇到許多關卡及抉擇,需要準媽媽與準爸爸一起做決定。所以,在出發前(或是剛出發不久也還來得及),先了解這趟旅程上可能遇到的路口,在決定方向時,相信會更有信心。
認清自己與孩子:我是高危險妊娠媽媽嗎?
有賴醫療進步,母胎死亡率比起過去已經大幅下降,但高危險妊娠仍然是造成當今大部分母胎嚴重併發症的主因。健保署訂列的高危險妊娠條件很多,包括:40歲以上或身體質量指數(BMI)35以上的初產婦、妊娠高血壓系列疾病(嚴重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子癇症)、妊娠糖尿病、胎兒生長遲滯或胎盤功能異常、前置胎盤、多胞胎、妊娠合併內科疾病(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臟疾病、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血小板低下症)、懷孕22週到32週間發生的早產、產後大出血、胎盤早期剝離、生產時需合併外科手術、雙胞胎輸血症候群等。這些問題有些在懷孕前即已知道,有些是在孕程產檢中才會發生。其中,有些疾病的病史可能會再次發生在往後的懷孕中,包括妊娠高血壓系列疾病、妊娠糖尿病、胎兒生長遲滯或胎盤功能異常、早產及產後大出血。此外,如果有接受過子宮的手術,如多次剖腹產經驗、子宮肌瘤或肌腺症切除,也有可能提高子宮破裂或者產後大出血的發生機會。
因此,當發現自己符合高危險妊娠的條件,或者有相關病史時,務必告知產檢醫師,與醫師討論懷孕健康管理、小心併發症的出現,甚至考慮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跨科的完善照顧。
自然產一定比較好?剖腹產一定比較痛?
大部分自然產的產後恢復會比剖腹產來得快,產後活動也比較方便,目前證據也顯示,自然產並不會比剖腹產造成較多的脫垂、漏尿等問題,因此,醫學上仍建議以自然產為優先選擇。但有些特殊情形是絕對不能嘗試自然產的(如前置胎盤),有些是剖腹產可能會比自然產安全的(如胎位不正、前胎剖腹、胎兒窘迫)。醫師多會建議由自然產出發,若遇到需要考慮剖腹產的情形,都會告知準媽媽並好好討論。
雖然大家都說自然產比較好,但自然產並不是沒有傷口,並不是絕對不會造成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偶爾遇到自然產後會陰傷口癒合不好或是發生血腫的媽媽,都會抱怨「會陰血腫超級痛」、「隔壁剖腹產的媽媽都已經下床了,我卻還是坐立難安」、「下次絕對不要再自然產了」。其實隔壁剖腹產的媽媽也會抱怨「肚子的傷口很明顯」、「產後連打噴嚏跟上大號都不敢用力」、「可以的話,還是自然產比較好」。只能說:每個媽媽遇到的情形都不一樣,少數的併發症並不能涵蓋所有人。
當醫師的建議與自己的想像不一樣時,準媽媽們也不用太難過。放鬆心情、順勢而為的迎接孩子到來,畢竟「母子均安」永遠是產科醫師與準媽媽最重要的目標。
母奶,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來說,母奶對當然是很棒的禮物,但快樂自在的母親才會是孩子最好的禮物!餵母奶的過程,不論親餵、瓶餵,都需要媽媽與爸爸有正確的觀念及整個家庭,甚至是社會的支持。母奶的分泌量與移出奶水的頻率呈正相關,意思是:媽媽必須配合孩子的需求,24小時不間斷的頻繁哺乳,才可能以全母乳餵養孩子。但媽媽不可能整天都忙著與孩子「單挑」而不休息,因此,家人能幫忙處理家務、替媽媽爭取休息時間、讓媽媽專注育兒的支援就很重要,並且也需要在社會上落實產假的品質,讓媽媽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自在地照顧新生兒。
此外,餵母乳是一個生活事件,就像上廁所一樣。出門在外或在辦公室上班,想上廁所就應該找得到公廁,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去上廁所很奇怪,更不需要得到誰的同意。然而,目前職場與社會對餵母乳這個生活事件,還沒有如此開放的雅量。許多母奶媽媽重返職場,除了要克服母嬰分離的擠奶模式,還要面對同事或上司額外的壓力,這都是讓奶量無法維持、媽媽無法快樂的原因。
有自在快樂的母親,才會有健康快樂的孩子。在知識、支援及資源不夠的環境下,硬要追求全母奶餵養,常常讓產後的母親引發憂鬱情緒,甚至失去照顧孩子的動力。媽媽們可以斟酌自己的計畫、家庭的支持、社會的資源,拿捏母乳哺餵的比例。若希望嘗試母乳哺餵,在產前即應及早接觸母奶哺育的衛教,增進相關知識,並且邀請家人一起為孩子的禮物做準備。若產後的哺餵計畫不如預期,也可尋求專業認證的母乳指導顧問協助。
期許父母充滿信心.社會更加友善
自助旅行中,旅人們是主角,導遊是引領方向、指點迷津、提示風險的配角。孩子雖然在媽媽肚子中,但他/她帶著媽媽與爸爸的基因,承接著家人們的期待,將未來奉獻給社會。
所有的人,都在這趟旅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期許父母們對新生命充滿信心,也盼望社會對生產及育兒能更友善。
許晉婕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研修員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