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個月寶寶生命禮俗:滿月、剃胎毛、收涎,過去、現代做法比一比
從寶寶出生至4個月大,傳統上就有「報喜」、「三朝作膽」、「剃胎毛」、「彌月」與「收涎」等生命禮俗,由於以前生養孩子不易,醫學不發達,孩子時常有著不好養或夭折等現象,因此,過去每一階段的禮俗都備受重視,父母也會做足準備,以求寶寶平安、健康長大。
寶寶呱呱墜地.「報喜」傳遞喜悅
民俗文化研究者李秀娥表示,生育後代子孫在過去是極其重要之事,在尚未有通訊工具的年代,寶寶出生後,會特地請人專程攜帶油飯、麻油雞酒等禮品,前往娘家通報喜訊及寶寶性別,是為「報喜」。
娘家會於12天內,將自家飼養的雞、鴨燉煮成麻油雞酒等補品回贈,一來表示關心之意,二來也探望外孫子女,雙方共享喜悅。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現代不若以往通訊不發達,得親自到府通報寶寶出生的消息,只要透過手機等通訊工具,就能迅速將喜訊告知家人朋友,更能將寶寶照片上傳至社群平台分享。
而現代各家戶已少有人飼養雞鴨,當女兒生產了,娘家也不再大包小包送補品,改為以包紅包的方式,讓婆家自行購買補品幫女兒坐月子。
出生後三天.「三朝做膽」添吉祥
在過去,寶寶出生後有許多民俗禁忌,其一就是不能碰水,需以麻油替代來擦拭身體,到第三天後才可正式洗澡。
李秀娥指出,當時人們認為麻油有收斂臍帶傷口及修復功效,相信此舉能幫助寶寶臍帶脫落並降低感染與形成後遺症的機率。
在寶寶出生後第三天,爸媽會準備3顆石頭、全新的「和尚衣」,以及代表及吉祥或祝福的物品,請長輩幫寶寶洗澡、換新衣,並給寶寶「做膽」。
過去人們認為寶寶剛出生不久,對於周遭環境敏感,會感覺害怕,於是將堅硬的石頭置於寶寶胸前滾動、輕拍,可讓寶寶有膽量、情緒更加穩定。
而洗澡時,將桂花、桔子、龍眼葉及12或24枚銅錢置於澡盆中,代表對寶寶的期許,其中桂花,取自富貴「貴」字的諧音,與銅錢同為大富大貴之意;桔子表示大吉大利;而龍眼葉枝葉繁盛,則是希望寶寶日後能為家族添後輩子孫。
李秀娥表示,現代因產婦於醫院生產,寶寶出生後,就會有護理師立即為寶寶擦拭,並以酒精消毒,一改過去三天內不能洗澡的觀念,加上現代醫學認為於臍帶處塗抹麻油會增添傷口感染風險,不再會以過去慣有的方式來處理,而寶寶出生後三天內,多與媽媽一同住在醫院,也幾乎無人再依循古禮的方式來處理。
寶寶成長如闖關.「彌月」答謝神明
「彌月」是指寶寶出生滿一個月。過往因醫療不發達,寶寶出生不久容易生病,甚至夭折,其成長就如同過關斬將般,克服了一關又須對面下一階段的考驗。
因此,當寶寶滿月時,也意味著其成功撐過前一階段,平安活下來,此時,爸媽除了準備油飯、麻油雞酒等彌月禮來感謝「媒婆」促成一樁好事之外,也需準備「紅龜粿」、「水果」與「牲禮」來答謝家中祖先、神明的庇佑。
在這一天,娘家也會為寶寶準備6或12套「頭尾禮」(閩南語稱「送頭尾」),也就是寶寶從頭到腳的服裝,含衣服、褲子、狀元帽,兔子鞋等,並於帽子上繡字,期勉寶寶長大後會認字,也有人會準備披風(台語為「群仔」),希望寶寶日後合群、與他人相處和樂,並打造金銀鎖片(又稱「庇佑鎖」)等金飾給寶寶配戴,為寶寶保平安。
另外,娘家長輩也會將寶寶抱於戶外喊鴟鴞(老鷹),由於鴟鴞並非隨處可見,多會以傳統趕雞的工具「雞箠」替代,長輩手拿「雞箠」作勢趕雞,並以台語高喊著「鴟鴞、鴟鴞」,若為男寶寶,還會加上「鴟鴞、鴟鴞飛上天,囝仔緊做官」、「鴟鴞、鴟鴞飛高高,囝仔得狀元」、「鴟鴞、鴟鴞飛低低,囝仔緊做父」等期許,希望孩子將來長大能做高官或早點成親,有繁衍子孫之寓意。
不過,現代爸媽較少依循這些舊時繁複的禮俗,寶寶滿月時,則大多準備彌月蛋糕、禮盒來贈送親朋好友,前來家中探訪者也會帶許多用品、禮物來表達對寶寶的祝福。
出生24天或滿月.「剃胎毛」洗淨汙穢
傳統上認為寶寶胎毛浸泡過羊水不乾淨,不能進入廟宇,必須全部剃除,因此,爸媽會於寶寶出生後的第24天或滿月(一般認為選擇第24天有24孝之意),請長輩或剃頭師傅到家中為寶寶剃胎毛,並準備石頭、紅蛋、蔥、錢幣,以及說吉祥話來進行剃頭儀式,為寶寶洗除汙穢。
但隨著社會發展及演變,過往剃胎毛的觀念漸漸改變,現代爸媽請剃頭師傅為寶寶剃胎毛,多半希望能留下紀念,所以,剃胎毛儀式已與過往有所不同。
嬰兒理髮師傅莎莎賴老師表示,現代寶寶剃胎毛儀式準備的物品較為多元,除了一般傳統使用的石頭、紅蛋、蔥、錢幣之外,還會加入芹菜、蒜頭給予寶寶不同的祝福;在器具及衛生方面也更為講究,使用嬰幼兒專用的低靜音電剪、注重器具消毒,理髮圍巾亦不重複共用,以保護寶寶頭皮與皮膚。
而早期剃胎毛儀式必須將所有胎毛剃除,在髮型上較無選擇,現代則因觀念改變,加上剃胎毛師傅多為理髮師出身,已經可為寶寶做髮型上的設計,爸媽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如何讓寶寶乖乖剃胎毛?
莎莎賴老師表示,通常會建議爸媽,在剃胎毛儀式進行之前,將寶寶餵飽,寶寶吃飽了就不容易哭鬧,也就能讓剃頭師傅乖乖剃胎毛。若恰巧碰到寶寶想睡覺或有起床氣時,在一旁的爸媽可透過輕聲安撫,寶寶也會冷靜平穩下來。
出生後4個月.「收涎」平安度過流口水階段
寶寶出生滿4個月後,準備長牙齒,嘴巴會開始出現癢癢的感受,也會不斷流口水,此時爸媽會以寶寶喜愛又唾手可得的酥餅、鹹光餅等以繩子串起,掛於寶寶脖子上,邀請長輩或年紀較長的鄰居為寶寶「收涎」。
長輩們會取其中一塊餅乾,於寶寶嘴巴附近擦拭、做出左右劃過等動作,給予寶寶祝福、講吉祥話,例如:「收涎收灕灕,囝仔緊招小弟」、「收涎收乾乾,囝仔緊做爸」等,希望孩子能平安度過常流口水的階段。
李秀娥表示,現今寶寶「收涎」儀式仍盛行,做法上仍保有過去擦拭寶寶嘴角、講吉祥話的形式,不過,收涎餅乾款式更加多元,除了傳統的桃酥餅,還有各式各樣可愛、夢幻圖案的糖霜餅乾,不少廠商也推出客製化服務,在餅乾上刻上寶寶姓名、日期與祝福的話,為寶寶特製專屬的收涎餅乾,讓整個收涎儀式更添豐富趣味及幸福感。
幸福媽咪手工糖霜餅乾FB:https://www.facebook.com/deganopuzzle/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