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生產> 一次了解產後憂鬱,做好心理支持及預防之道,遠離blue情緒!

一次了解產後憂鬱,做好心理支持及預防之道,遠離blue情緒!

女性懷胎十月,好不容易將孩子生下,但產後的修護、新生兒的照顧等工作接踵而至,絲毫無任何喘息空間,面對瞬間的身分轉變、排山倒海般的壓力,若缺乏幫手及抒解情緒的出口,將會出現情緒低落現象,嚴重甚至罹患產後憂鬱症。此時,不能放任不管,除了積極治療,也需有隊友的體貼與照顧。

近年來,民眾對於心理議題越趨重視,身心科門診就診人數也攀升,其中不乏面臨產後情緒問題而求診的媽媽們,特別產後情緒不穩不僅影響自身,也會影響孩子,先前,桃園就發生罹患產後憂鬱的媽媽情緒失控,親手剪斷孩子生殖器的不幸事件,顯見產後情緒問題極需被重視與了解。


產後憂鬱症VS.一般憂鬱症.成因、症狀略有不同

產後憂鬱症,顧名思義為媽媽於生產後出現的情緒障礙,許多人好奇,產後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何差別,好晴天身心診所院長暨身心科醫師鄭晴表示,兩者在成因與症狀上略有不同,在成因方面大致上可分為生理、心理及外在社會環境支持3面向來討論:

1.生理上:一般憂鬱症的成因通常與體質,例如:遺傳、與快樂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大腦迴路、荷爾蒙等有關,當體內與正向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較少,就容易出現憂鬱情緒;而產後憂鬱症的成因,則特別著重於女性產後荷爾蒙劇烈改變而出現的情緒變化。

2.心理上:在心理議題方面,一般憂鬱症常見與工作、家庭、經濟、人際、情感等因素有關,產後憂鬱症還多了成為媽媽後的社會角色轉變、照顧孩子的壓力、孩子出生連帶家庭動力改變、夫妻及公婆的相處問題以及產後自我形象(外貌、身材)改變的壓力等。

3.外在社會環境支持:兩者對於外在社會環境支持的訴求也不大相同,一般憂鬱症大多需要家人、同儕與朋友的支持;產後憂鬱症則以配偶及雙方原生家庭的功能性與支持度為主。

在症狀方面,臨床上,一般憂鬱症常見心情低落、失眠等情形;產後憂鬱症還容易出現注意力變差、遲鈍、暴躁易怒,嚴重時可能出現幻覺、幻聽、想傷害寶寶的想法等。


產後情緒低落VS.產後憂鬱症.發生時間與症狀不同

媽媽在生產後,受到體內荷爾蒙劇烈改變影響,加上突如其來的身分轉換、生活壓力,若又缺乏好的情緒支持,就容易出現產後情緒問題,鄭晴醫師表示,常見的狀況大致上有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俗稱Baby blue)以及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產後情緒低落:為暫時性的情緒問題,約產後1~2週內就會發生,常因媽媽面臨瞬間狀態的改變,例如:生產不適、產痛、身分角色轉換及各種照顧新生兒的忙亂,瞬間壓力造成的不適應而出現的暫時性情緒低落,症狀較為輕微,僅是焦慮、疲倦、頭痛,出現想哭情緒或失眠等。

.產後憂鬱症:當產後情緒低落持續無法抒解,加上荷爾蒙改變的影響,就可能轉變為較嚴重的產後憂鬱症,通常於產後半年至1年間最容易發生,媽媽可能莫名感到低落、想哭、暴躁易怒、反應遲鈍、注意力變差等,嚴重時甚至出現想要傷害自己、傷害孩子的念頭。

鄭晴醫師提醒,媽媽出現暴躁易怒、莫名想哭的情緒時,若覺得症狀還在可控制的輕度範圍,可先找信任的朋友、和另一半談談心、或進行一些可抒壓、放鬆的活動來釋放情緒,並觀察是否已經能漸漸調適,若超過2週到1個月仍無改善,或發覺自身的情緒狀態已明顯影響生活,例如:無法好好照顧小孩、影響夫妻相處等情形,建議立即尋求醫師評估。


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做好生心理支持等預防之道

鄭晴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過去曾罹患憂鬱症(原本就有憂鬱症體質)、有明顯經前症候群(受荷爾蒙影響情緒較明顯)等族群;而外在的環境影響,例如:家庭支持、社會支持不足,或經濟狀況不穩定、伴侶關係不佳等,也是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素。

建議配偶、家人於媽媽產前、產後初期就給足心理支持及實質上的幫助,例如:產後媽媽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因照護寶寶而身心疲憊,若經濟上許可,可為其增加幫手、雇用保母、月嫂來協助,或者配偶身體力行,協助家事處理及照護孩子,並給予陪伴,讓媽媽產後身心皆能保持最佳狀態,也較能減少產後半年左右,受荷爾蒙影響而出現產後憂鬱症的機率。

另外,生理上的介入也有預防效果,媽媽可藉由運動來增加與快樂感相關的激素,也可食用富含EPA的高濃度、高單位的魚油(純EPA或EPA/DHA>2:1)。

治療方式.優先考慮心理治療介入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大致上可分為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介入、藥物治療及腦刺激治療。鄭晴醫師說明,產後憂鬱症一般會優先考慮專業心理介入,包括媽媽個人心理介入及配偶諮商,針對當下的個人、家庭、環境等議題作探討,藉由對談找到情緒、壓力的出口,進而延伸至過去及未來的脈絡及探索。此外,也會鼓勵家人給予心靈及生活實質上的支持,讓媽媽減少壓力、儘量規律作息,並能夠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此一來,媽媽才能徹底放鬆。

若媽媽症狀較嚴重時,也會考慮使用抗憂鬱藥物,此類藥物大致上包括血清素類藥物、褪黑激素機轉的藥物、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使用時需考慮母乳哺育情形。非藥物的營養品補充部分,目前較具有抗憂鬱實證的為高濃度高單位魚油(EPA或EPA/DHA>2,其中EPA>1,000mg)。若症狀較嚴重,以上介入效果仍不佳或有使用藥物禁忌症等考量,則可考慮經顱磁刺激治療 (TMS),台灣目前已經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重度憂鬱症患者可於醫師評估後使用。


面對患者.家人、朋友的陪伴3法則

對於產後出現情緒憂鬱的媽媽,配偶、家人與朋友的陪伴與支持很重要,在陪伴時有哪些事可做呢?鄭晴醫師建議,可掌握以下2法則:

1.同理、傾聽、支持:有時,產後媽媽與配偶或家人、朋友進行溝通、談心時,情緒反而越加激烈,這是因為過程中並未被同理或傾聽者回應不當。當面對產後憂鬱症媽媽有情緒時,建議先同理、並傾聽其心中的不滿,儘量給予正向支持,少帶有批判性詞語,若有較具面質性的想法時,也待媽媽情緒較平穩時再給予。

2.中性回應:配偶、家人、朋友與產後媽媽對談時,儘量以中性詞彙回應,最忌諱「你又不用工作,只要帶小孩,到底有什麼好不開心的」、「你想太多」、「為什麼別人不會,只有你會這樣」、「我都幫忙了,怎麼還不開心」等詞句,聽在產後憂鬱的媽媽耳中會極度不舒服。

3.適時讚美:對於產後憂鬱的媽媽,適度給予讚美可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暫時拋開低落情緒。不過,讚美時必須真誠以待,敷衍或刻意讚美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產後憂鬱症3大迷思

雖然身心議題越來越受重視,但對於產後憂鬱症,許多人仍存有既定想法,鄭晴醫師也解答以下常見3大迷思:

1.產後憂鬱症只是短期一段時間會自行好轉

若為初期適應壓力的過度階段而產生的產後情緒低落,通常一段時間後,媽媽較為適應或壓力解除後就能自行好轉,但若產後情緒低落情形已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時,就建議就醫進行評估,避免轉為較為嚴重的憂鬱症時,治療上較不容易,會需要花更多時間來改善。

2.產後憂鬱症只發生於女性

男性在孩子出生後也可能罹患憂鬱症,症狀上同樣是情緒低落、煩躁、失眠等,不過其指的是有了孩子以後,各種角色轉變、外在環境變化、婆媳問題等造成的情緒問題,與女性產後受荷爾蒙變化影響而產生的情緒變化在成因上略有不同。

3.平時樂觀不必擔心產後憂鬱問題

平時樂觀的人,出現產後憂鬱問題的機率可能相對較低,但產後角色及生活的巨大轉變,例如:夫妻角色的轉變、雙方原生家庭角色的轉變、婆媳問題、教養問題、經濟問題等,也會形成龐大壓力,進而可能有情緒反應。此外,產後荷爾蒙波動的影響只要是生產後的媽媽都會經歷,與樂觀與否無關,因此,平時樂觀也可能出現憂鬱症狀。

鄭晴醫師表示,媽媽在生產後,配偶、雙方家庭的全面支持最為重要,減少媽媽的壓力,讓媽媽能儘量擁有規律的生活及自己的時間才能確實放鬆,並思考、定位自己的角色,而媽媽本身也不應過於要求完美,照顧好自己、適時尋求幫助,讓自己適當休息、減少壓力、規劃生活,才能降低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機率。而透過了解產後憂鬱症成因、症狀及影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也能及早發現問題、尋求醫師評估與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陪伴產後憂鬱媽媽,應同理而非指導

延伸閱讀:產後憂鬱加嬰兒哭鬧,桃園媽剪斷1歲兒陰莖,還PO臉書!疑憂鬱別怕就醫,隊友可做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