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童只會說「抱抱」這類疊字,可能不是可愛,是遲緩!延誤治療恐影響心智發展
文章目錄
3歲兩男童只會說疊字,不只語言遲緩,還有社交障礙
小孩喜歡說「茶茶」、「飯飯」等疊字,大人通常也會覺得可愛,但如果到了3歲以上卻只會說疊字,其他語彙幾乎不說,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3歲多的男童小融和小翔即是如此,還有社交互動障礙!
小翔媽媽說,小翔到了3歲只會說「抱抱」、「怕怕」等疊字,他們原本以為是「大隻雞慢啼」,長大了就好,長輩也覺得這樣說話很可愛,但小翔不太與人互動,肌肉比較僵硬,好像和一般同年齡的小朋友不太一樣,就醫後才發現有各方面遲緩的問題。
彰化醫院職能治療師簡榮表示,小翔和小融1年多前來的時候,兩人在語言方面都沒有太多的詞彙,也因此沒有辦法說出完整的句字,只會說「茶茶」,不會說「要喝茶茶」,除了語言障礙,還有社交及注意力障礙,也無法和其他小朋友互動。
語言發展的正常里程碑
- 6個月:咿呀學語、對聲音有反應
- 12個月:可說簡單詞彙,如「爸爸」、「媽媽」
- 18個月:會說至少10個單字,可簡單表達需求
- 2歲:能組成2-3個字的短句,如「我要水」
- 3歲:可說完整句子,理解簡單指令
- 4歲以上:語言流暢,能與人正常對話
若孩子在這些階段明顯落後,就需要進一步評估。
各領域治療及時介入,兩男童1年恢復正常
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指出,孩童來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由兒童心智科醫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人一起評估,找出遲緩原因到底是環境刺激不足,或是情緒障礙物或其他原因,各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再統整出治療計畫。
梁孫源醫師進一步說明,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主責肢體大動作的訓練、職能治療師主責精細動作訓練、語言治療師訓練語言和發音,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及時介入治療。
簡榮職能治療師會帶著小融和小翔在遊戲教室玩遊戲、拼圖,進行認知訓練,並訓練平衡協調和肌力,並請他們把「要做的動作」叫出來,鼓勵孩童發聲,讓語言和動作相符,並給予回應。
「把相同顏色的放一起!」簡榮職能治療師認為,這些方式讓孩童從遊戲中找到樂趣,找到說話表達的能力及認知感。
小融和小翔每週到醫院3次,「2個人的治療目標一樣,一起治療,也一起慢慢進步。」經過復健科和精神科早療團隊1年多的密集治療,現在5歲的2人說話正常,也和小朋友互動良好,看不出曾經發展遲緩。
2歲不會說話、3歲無法表達完整句子,就要去評估!
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表示,當發現孩子語言發展速度比同年齡孩子慢,或是發現孩子2歲還不會講話、過了3歲還無法表達出完整句子,大部分只會以疊字表達時,這就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疑慮,必須找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交給專業去評估治療。
廖宜新醫師強調,這樣的孩子可能不只是語言發展遲緩,還可能伴有認知障礙等其他方面的遲緩,這些不是單一的問題,需要早療團隊來協助,才比較能讓孩童有符合他年齡該有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再存有「大隻雞慢啼」的觀念,這可能會延誤孩子的心智等各方面的發展。」
3方法幫助孩子主動開口
亞東紀念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語言治療師華庭妤表示,可先觀察孩子孩子是否符合「0~6歲語言發展里程碑」。
0~6歲語言發展里程碑
年齡 |
聽得懂 |
懂得說 |
1歲 |
★動作輔助的簡單指令,例如:給爸爸、給媽媽。 ★禁止指令,爸媽說「不」時,孩子能聽懂並停下手邊的危險動作。 |
能夠發出含有子音及母音的聲音、用手勢指出特定物品,當大人說「掰掰」時,孩子也應能揮手給予回應。 |
2歲 |
★連續兩個動作的指令,例如:把玩具拿給爸爸。 ★聽懂問句,例如;你要吃這個嗎?玩這個好不好? |
會說出由兩個詞量組成的短句,像是「爸爸抱抱」,也能表達「爸爸的、媽媽的」這類所有格概念,以及簡單的問句。 |
3歲 |
★聽懂大小、多少、裡面外面、上下左右等形容詞。 ★已認識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物品。 |
這時的孩子可能會時常發問,也已能表達簡單的完整語句,像是「媽媽在吃餅乾」「爸爸在睡覺」等。另外,也會用口語提出要求,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 |
4歲 |
★聽得懂所有日常詞彙與大人的指令。 ★理解更多樣化的問題,例如:我們要去哪裡?這是誰?為什麼? |
4歲的孩子說話時,陌生人應能聽懂八成以上,孩子能自由表達今天做了什麼、發生什麼事,也會看圖說出簡單故事。 |
5~6歲 |
★理解完整故事,也會回應故事中的問題。 ★已能具體知道學校及家中發生的事情。 |
可自己說出合邏輯的故事,句子會越來越長且複雜,包含連接詞、形容詞等進階詞彙,讓故事豐富度逐漸增加。此外,也能與其他孩子或大人有一來一往的互動及溝通。 |
華庭妤語言治療師強調,若孩子沒有主動溝通的意圖,家長不妨在生活中創造溝通的機會,給孩子回應的契機,可透過以下3種方法,來引導孩子主動開口。
1.讓孩子看得到卻拿不到
像是把孩子愛吃的餅乾放在高處,這時孩子就必須要尋求爸媽協助。2.故意給孩子不想要的東西
讓孩子學會拒絕,懂得說「不要」,並且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3.假裝不知道物品的位置
雖然很多時候孩子還不用開口,家長就猜到孩子想要的物品,但偶爾也能假裝不清楚東西放哪裡,或是不知道玩具的使用方法,來讓孩子帶領家長找出答案、給予評論。
爸媽要逐漸降低「疊字」頻率
華庭妤語言治療師也提醒,大人對寶寶說話使用疊字,像是「吃飯飯、看書書」等,這種說話方式稱為「媽媽語」,在寶寶牙牙學語時,媽媽語更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也有助孩子迅速辨識出語句裡的關鍵字。但等到孩子年紀稍大,已經能自己說出簡單詞彙時,家長就能儘量減少媽媽語的使用頻率。
因為學習母語的過程,大多數資訊都來自於聽到的內容,若家長對孩子說的話,一直都停留在疊字、簡單的字彙,缺乏完整句型架構,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會停留在基礎程度。爸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平常若遇到孩子不懂的詞彙,可用「解釋」來代替「簡化」,讓孩子有機會拓展字彙量,學會更豐富的表達方式。
語言遲緩的可能原因
- 聽力問題:中耳炎、先天性聽力損失,導致無法學習語言
- 語言環境不足:與大人互動少、過度依賴螢幕(手機、電視)
- 發展性語言障礙:語言能力發展異常,與智能無關
- 自閉症光譜障礙(ASD):缺乏社交互動,語言發展延遲
- 智能發展遲緩:如唐氏症、腦部發育異常
- 口腔構造問題:如舌繫帶過短,影響發音
中耳炎問題
中耳炎(Otitis Media)是嬰幼兒常見的耳部感染,主要因細菌或病毒經由咽鼓管(耳咽管)進入中耳,引起發炎與積液。由於嬰幼兒的咽鼓管較短且水平,因此感冒、過敏或奶水誤吸都可能導致中耳炎。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影響聽力與語言發展。
預防嬰幼兒中耳炎的方法
1.避免平躺喝奶
正確哺乳姿勢:讓寶寶呈45度角抱起餵奶,避免奶水逆流至咽鼓管。若使用奶瓶,確保寶寶頭部稍微抬高,避免平躺吸奶。
2.減少感冒與呼吸道感染
避免接觸感冒患者,尤其是親友間共用餐具、親吻寶寶等行為。勤洗手,減少病毒與細菌傳播的機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悶熱或空氣污染。
3.避免二手菸與空氣污染
二手菸會刺激鼻黏膜與咽鼓管,增加發炎風險。確保室內空氣品質,避免接觸油煙、塵蟎等過敏原。
4.促進免疫力,接種疫苗
定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均衡飲食與母乳哺育,母乳可提供抗體,降低感染機率。
5.減少寶寶使用奶嘴的時間
長時間使用奶嘴可能影響咽鼓管的通暢,增加中耳炎機率,建議1歲後逐漸減少使用。
6.避免過敏原,減少鼻涕堆積
過敏兒容易因鼻塞導致咽鼓管阻塞,應避免塵蟎、寵物毛髮、花粉等過敏原。若寶寶鼻涕過多,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鼻腔,幫助呼吸道保持通暢。
何時該就醫?
若寶寶出現以下症狀,可能已經感染中耳炎,應盡速就醫:
- 頻繁抓耳、揉耳或哭鬧不安
- 耳朵有分泌物、異味或流膿
- 發燒(38°C 以上)
- 聽力下降或對聲音反應變差
中耳炎可透過預防大幅降低發生率!**若家長注意寶寶的飲食習慣、環境衛生與免疫力提升,便能有效保護孩子的耳朵健康。
口腔構造問題與語言發展遲緩的關係
語言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大腦、聽覺、口腔構造與肌肉運動協調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口腔構造異常可能影響發音能力,進而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常見的口腔構造問題與影響
1.舌繫帶過短(舌繫帶異常)
特徵:舌頭下方的繫帶過短,限制舌頭活動。
影響發音(如「ㄌ」「ㄋ」「ㄖ」等捲舌音)。
影響哺乳與進食,進一步影響口腔肌肉發展。
處理方式:若嚴重影響發音或進食,醫師可能建議進行舌繫帶修剪手術。
2.顎裂(唇顎裂)
特徵:上顎組織未完全閉合,可能伴隨唇裂或單獨存在。
影響:
- 發音不清楚(因口腔與鼻腔連通,影響氣流控制)。
- 語音共鳴異常,如鼻音過重。
- 影響吃奶與吞嚥,進一步影響口腔肌肉發展。
處理方式:通常需要手術修復,並搭配語言治療。
舌繫帶手術,什麼是舌繫帶?
舌繫帶(lingual frenulum)是位於舌頭下方的一條薄膜組織,連接舌頭與口腔底部。若舌繫帶過短或過緊,可能影響舌頭活動,導致哺乳、語言發展、口腔衛生等問題,這種情況稱為舌繫帶過短(舌繫帶異常)。
何時需要舌繫帶手術?
舌繫帶過短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並非所有情況都需要手術。常見的適應症包括:
- 嬰兒哺乳困難:無法有效吸吮,導致體重增加不足,或媽媽乳頭疼痛、破皮。
- 語言發展問題:影響部分發音(如 r、l、t、d、n、s、z),造成語言發展遲緩。
- 口腔衛生問題:影響舌頭清潔食物殘渣,增加蛀牙與牙齦問題的風險。
- 其他影響:如舌頭活動受限,無法伸出口腔、舔嘴唇、吹口哨等,甚至影響進食或社交。
若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問題,建議諮詢兒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
舌繫帶手術兩種
A舌繫帶切開術(Frenotomy)
- 適用於輕度至中度舌繫帶異常。
- 嬰兒期可在門診進行,醫師用剪刀或雷射輕微切開繫帶,手術時間僅數秒,無需縫合,出血極少。
- 嬰兒通常可立即回復哺乳功能。
B舌繫帶成形術(Frenuloplasty)
- 適用於較嚴重或纖維化的舌繫帶異常。
- 需在手術室進行,通常使用局部或全身麻醉,手術後需縫合傷口。
- 術後可能需要語言治療或口腔運動訓練,以幫助舌頭靈活度恢復。
舌繫帶手術是一種低風險、恢復快的手術,若孩子因舌繫帶過短影響哺乳、語言發展或日常生活,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評估,適時採取治療措施,確保孩子的發展順利!
3.牙齒排列異常(齒列不正、咬合問題)
特徵:上顎與下顎咬合異常,如開咬、反咬等。
影響舌頭活動,使發音不標準。
可能導致「咬字不清」、發出氣音或漏風音。
處理方式:可透過牙齒矯正與語言治療改善發音。
4.口腔肌肉發育不良(如低張肌肉症)
特徵:口腔與舌部肌肉力量不足,影響口腔運動控制。
影響:講話速度慢、發音模糊,甚至流口水。
影響進食,如無法有效咀嚼或吞嚥。
處理方式:需搭配口腔肌肉訓練與語言治療,幫助增強肌肉控制能力。
Q:什麼是低張肌肉症?
低張肌肉症(Hypotonia),俗稱「肌肉張力低下」,指的是肌肉無力、鬆弛,缺乏正常的肌肉張力。這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臨床表現,可能與神經系統、肌肉疾病或遺傳因素有關。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靜止時的基本緊張度。正常的肌肉張力可維持身體姿勢、協調運動,若張力過低,則可能影響運動發展、平衡與協調能力。症狀可能因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發生在嬰幼兒的低張肌肉症常見表現包括:
- 出生後四肢無力、動作遲緩,抱起時像「軟趴趴的洋娃娃」(floppy infant)。
- 頭頸部控制不佳,抬頭困難、容易後仰。
- 吸吮與吞嚥困難,影響哺乳或進食。
- 發展遲緩,如翻身、坐、爬、站、走的時間比同齡孩子晚。
可能的成因包括:
A.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 腦部損傷(如腦性麻痺、缺氧性腦病變)
- 遺傳疾病(如唐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 代謝性疾病(如粒線體病變)
B.周邊神經與肌肉疾病
- 肌肉疾病(如肌肉失養症)
- 周邊神經病變(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C.其他原因
- 早產或低出生體重
- 營養不良(如維生素D缺乏導致佝僂病)
- 自體免疫疾病
如何幫助孩子避免口腔問題,改善語言發展?
- 定期檢查口腔發育,如懷疑有舌繫帶過短、唇顎裂等問題,儘早評估與治療。
- 語言刺激與互動,多與孩子對話、朗讀故事、唱兒歌,幫助語言學習。
- 口腔運動訓練,如吹氣球、吸管吸水、舌頭伸展運動,增強舌頭靈活度。
- 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如兒科醫師、語言治療師或牙科醫師的評估與介入。

孩子不愛說話 vs. 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指標,但有些孩子話少、不愛說話,讓家長擔心是否屬於語言發展遲緩。其實,「不喜歡說話」與「語言發展遲緩」是不同的情況,以下提供判別方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
如何區分孩子只是話少,還是語言發展遲緩?
比較項目 | 只是話少 | 語言發展遲緩 |
---|---|---|
理解能力 | 能理解指令,如「拿球給媽媽」 | 無法理解簡單指令,對語言反應較少 |
非語言溝通 | 會用眼神、手勢(如指物)表達需求 | 很少使用手勢或眼神互動 |
發音能力 | 能發出不同聲音,偶爾說話 | 很少發音,甚至2歲後仍無明顯語言表達 |
對語言的興趣 | 可能偏好用點頭、手勢表達,但聽得懂 | 對語言缺乏興趣,甚至不回應別人說話 |
社交互動 | 願意與人互動,但表達較少 | 不僅語言少,連社交互動也較少 |
發展進程 | 隨著時間漸漸開始說話 | 2歲後仍明顯落後同齡孩子 |
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與影響
語言發展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要指標,而「語言發展遲緩」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人際關係與情緒發展。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能顯著提升語言能力,因此了解語言發展的黃金期至關重要。
語言發展的黃金期
0-6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其中1-3 歲為黃金治療期。這段時間大腦的可塑性最高,語言區正在迅速發展,適當刺激能促進語言學習。若2歲仍無法說出2個字的詞彙(如「抱抱」、「要水」),建議尋求專業評估。3歲前的語言刺激,如語言治療、親子互動等,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效果最佳。
語言發展遲緩,錯過治療黃金期的可能影響
- 語言能力持續落後:詞彙量少、句子結構簡單,甚至影響未來閱讀與寫作能力。
- 學習困難:學前語言基礎不足,可能導致學齡後理解力與表達能力受限,影響課堂學習。
- 社交困難:無法順利與同儕交流,容易產生挫折感,影響自信與人際關係。
- 情緒與行為問題:因表達困難而產生情緒爆發、退縮或攻擊行為,甚至影響心理發展。
- 語言治療效果下降:6 歲後大腦語言學習能力降低,治療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努力,效果可能不如早期介入。
如何把握黃金期?
- 多與孩子對話:用簡單清楚的句子與孩子互動,增加語言刺激。
- 鼓勵發聲與模仿:當孩子發音或嘗試說話時,給予正向回應,鼓勵他表達。
- 適當運用繪本與兒歌:透過故事、押韻與重複句型,幫助孩子理解與學習語言。
- 減少螢幕時間:過多的電視或平板時間,可能降低語言學習機會。
- 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若孩子語言發展明顯落後,應盡早諮詢兒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以進行早期介入。
語言發展遲緩若能在1-3 歲黃金期內發現並治療,大多數孩子能趕上同齡發展。若錯過黃金期,可能影響學習、社交與心理發展。因此,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語言能力,若發現異常,務必及早評估、及早治療,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