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正確教育孩子有助良好發展,兒科醫師傳授四大技巧,讓爸媽健康育兒

正確教育孩子有助良好發展,兒科醫師傳授四大技巧,讓爸媽健康育兒

請各位爸爸、媽媽們記得,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與困境,是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發展並且知道怎麼遵循社會或家裡的規則,避免他遇到危險或不斷引起家人或其他人困擾。畢竟,不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照顧者也常常就是孩子小小世界的一切,如果因為一時衝動而兩敗俱傷未免也太令人難過了!

  虐待性腦創傷也就是過去被稱作「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疾病。它指的是被快速、大力搖晃後引起的頭部、腦部或脊髓傷害,在1歲以下的嬰兒尤其容易發生;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腦部發育未成熟、頸部支撐力不夠等原因,在被快速、大力搖晃時腦部就會在頭骨裡反覆的加速、減速造成碰撞與拉扯,引起非常嚴重且不可逆的神經傷害,大多是因為照顧者無法忍受嬰兒的哭鬧而產生這樣的傷害行為,也是兒童虐待致死最常見的原因。

  之所以後來改名叫虐待性腦創傷正是要強調傷害一定源自虐待;你一定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不幸的孩子被報導,施虐者常常會有像「我只是搖一搖想要哄他睡覺」、「我跟他玩飛高高」、「路面不平震動到」之類的說詞,甚至還會有人跳出來說不可以搖搖哄睡、飛高高很危險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等,讓爸爸、媽媽們是人心惶惶。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施虐者的脫罪之詞,而一般的搖晃也不可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傷害,虐待性腦傷就是施虐者帶著殺意快速、大力搖晃孩子頭部的結果。當然,飛高高由於孩子頸部控制不佳,確實容易在拋接時受傷或發生意外摔落,不建議這樣跟孩子玩,但也很難因為玩飛高高就發生虐待性腦創傷,又不是把孩子當球然後運球上籃。

  兒少不當對待是兒科領域非常重要的議題,可以分成虐待跟忽視兩類。虐待是指主動的行為造成孩子身體或心靈受傷比如像虐待性腦創傷、毆打、或辱罵孩童等,忽視則是被動的不作為造成孩子身體或心靈受傷,例如不給孩子飯吃、生病不去看醫生或不配合公衛政策接種疫苗等。不管是虐待或忽視在判斷上都不會考量主觀犯意的有無,而是客觀行為的結果。也就是說,就算照顧者平常很愛孩子、為孩子做了很多,在失控發生虐待性腦傷的當下就是虐待,動機不是傷害孩子的藉口。

  希望大家在照顧孩子時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協助時一定要想起來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也是國家、社會未來的棟樑,包括兒科醫師在內,護理師、心理師、社工等有好多好多人願意當你的後盾、燃燒我們的生命只為了點亮這些孩子未來的道路。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與彼此提醒,我們的社會能夠對兒童與嬰幼兒越來越友善、不再發生像虐待性腦創傷這樣的遺憾。


  兒少不當對待有很大一部分的發生原因是照顧者在兒童哭鬧、有問題行為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在嘗試口頭管教未果後由於情緒失控而鑄成大錯。因此,以下我將從兒科醫師的觀點出發,分享管教孩子的一些小技巧。在開始應用這些管教技巧前,我們必須先確保自己對孩子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

  例如去要求3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不哭、期待1歲的孩子知道偷吃東西是不對的或是希望2歲就完全不尿床等就是苛刻且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有需要的話,請向信賴的兒科醫師諮詢讓您感到困擾的行為是否只是符合孩子年齡的發展過程,而非需要管教的問題行為喔。(推薦閱讀:兒時的依附關係一路影響人際發展.8招讓親子關係永遠是保鮮期


以身作則

  這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很多照顧者誤以為孩子生下來就知道每件事正確的處理方式。孩子的行為都是透過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型塑出來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冷靜、溫和的對待別人就得學著冷靜、溫和的對待他與身邊的人。比起在孩子出現錯誤行為後想辦法矯正,先把正確的行為做給孩子看讓他有樣學樣會容易得多,並在孩子照做時給予鼓勵正向強化這些行為,就能養成長久、難以撼動的習慣。稱讚孩子1次對的行為要比制止他9次錯誤的行為重要多了,因為那9次可能只是他不知道怎麼做的嘗試。


姑息大法

  不需要對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作出回應。很多孩子尤其在1-2歲時會以各種千奇百怪的行為諸如敲桌、摔玩具、撞牆等吸引父母的注意,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合適的方式獲得照顧者更多的關注,而發出聲音或闖禍似乎快又有效。除了撞牆或打自己這些危險行為要用冷靜、堅定的方式阻止外,冷處理會是有效的策略;如果照顧者慌慌張張的跑來或大聲斥責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趣或達成目的,進一步強化、固著這些不當行為。另外,冷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也有助於他們學習這些行為會帶來的後果,例如把食物丟到地上很快他就沒東西吃了、把玩具弄壞或不收好被媽媽拿走就沒玩具玩了等等。(推薦閱讀:手足爭寵好好處理,不讓孩子成長有陰影,2情境4狀況的處理方式看過來

國法家規

  比起一切全憑爸媽金口的帝王之治,訂好原則的法治家庭更容易迎來太平盛世。可以訂下家中應該遵守的規範、確保孩子理解規定及不遵守的後果,然後確實執行。除了注意孩子要有能力遵守這些規矩外,作為孩子不配合的處罰不能是情緒性的或剝奪基礎需要。例如沒有乖乖把玩具收好就把玩具沒收一天不能玩是合理的,但若因此不讓孩子吃晚餐就不恰當。

  另外,中餐時沒有好好吃飯自己跑去玩,時間到餐點就收掉讓他餓肚子、到晚餐才能吃是沒問題的,並不算剝奪基礎需要,爸爸媽媽們應該可以分出其中的差異才是。


暫停重啟

  對每一位照顧者來說,養育孩子就像一場永不休止的拳賽,最慘的是沒有贏家還不能KO擊倒,好在我們有隨時叫暫停的權力。在孩子打破特定的規範或情緒、行為開始失控時就可以應用暫停重啟的技巧。先用簡單的幾句話、盡量不帶情緒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以及必須要暫停,然後把孩子從他正在做的事情或環境中分離出來、暫停特定的時間,通常是幾歲就暫停幾分鐘。例如5歲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瘋了結果開始拉扯別人的衣服,在口頭警告無效後就可以把孩子帶出來,告訴他說因為他拉扯別人的衣服、做了錯事所以需要冷靜一下,然後就讓他在父母能注意安全的地方站著或坐著5分鐘。這個做法不只讓孩子能夠學習掌握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其實對照顧者來說也是冷靜一下的好機會喔!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在了解以上四個技巧後可以應用在孩子的管教上,找出最適合自己家裡的方式、共同守護世界和平。也請各位爸爸、媽媽們記得,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與困境,是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發展並且知道怎麼遵循社會或家裡的規則,避免他遇到危險或不斷引起家人或其他人困擾。畢竟,不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照顧者也常常就是孩子小小世界的一切,如果因為一時衝動而兩敗俱傷未免也太令人難過了!

(延伸閱讀:酷暑降臨,預防孩子熱傷害3要訣!不要喝含糖飲料、避免10-14點外出、不可獨留車內…


從健兒門診的歡笑聲到加護病房中的生死狹縫,蘇醫師秉持著溫柔、堅定的態度給他的病人帶來最專業、符合科學實證的治療與建議。透過自身專業與主講的Podcast「兒科怪獸日記」希望成為爸爸媽媽們危難時的靠山、養兒育女的好幫手。

💁‍♂本文由【兒科怪獸日記 - 蘇一宇醫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dcasts:兒科怪獸日記 (iOS、Android、SoundOn、Spotify、KKBOX均可收聽)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住院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新生兒科研究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兒童重症科研究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暨重症專責醫師

看更多兒科醫師-蘇一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