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出現雜音是不是有心臟病?72%孩童成長過程可能也會出現

心雜音可能分為兩種!也有良性的心雜音
現年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這天下午,媽媽憂心忡忡的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因為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她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突然出現心雜音讓小米媽媽很緊張。(推薦文章:2歲~7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施打部位、副作用總整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呂馨詠說,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醫師一般可以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和聲音特性來初步推斷可能的診斷,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
- 病理性: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
- 生理性: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

孩童心跳加速下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
由於聽到心雜音就會引來很多家長擔心,呂馨詠解釋:「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不同特性,聲音大小也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小朋友是否有症狀、身體檢查、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推薦文章:有心雜音就一定有心臟病?新生兒必做心臟超音波篩檢)
因為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呂馨詠坦言:「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發現有生理性心雜音。」
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讓心跳加速的情況下,此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通常長大變成成人之後心雜音大部分都會消失。
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不需飲食運動的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是定期追蹤。
因此當發現家中孩子出現心雜音時,家長先不要過度緊張,經過適度的評估下,心雜音不一定會直接對身體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