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醫生專欄區> 【烏烏醫師專欄】日本育兒文化,「全能媽媽」形象衝擊大!

【烏烏醫師專欄】日本育兒文化,「全能媽媽」形象衝擊大!

前幾天,朋友傳來一篇好文,文中描述身為台灣媽媽在日本育兒遇到的文化衝擊,以及受日本媽媽協助的點滴。作者剖析自己處境後所提出的觀點,讓我看了頻頻點頭,希望和大家分享。

    日本的媽媽圈子(特別是家庭主婦圈)充滿了無形的框架壓力。覺得養小孩是「媽媽的工作」,與她們相識後,帶來的各種比較無益於個人身心健康。數據也顯示,日本家庭主婦每天花在料理上的時間比歐美多上一個小時。

    回憶起小時候看日劇裡的媽媽形象,每天準備豐盛的餐點、便當菜色還有各式造型,永遠會把先生的襯衫燙好、皮鞋擦亮⋯⋯看多了內心不免自我懷疑,連瓦斯爐都不會開,以後有機會當好太太、好媽媽?也好奇這些技能是否在我長大後自然就會了?長大後,我才發現,有些事長大了還是做不好。

文化差異
(圖/shutterstock)

每位媽媽風格不同,並無好壞之分

    在台灣,大家對媽媽的想像至少沒那麼單一,慈母的框架沒那麼重。但這當然不表示在台灣育兒沒壓力,舉凡奶量夠不夠、親餵時間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副食品吃得好不好⋯⋯通通都要操心。當孩子生長曲線稍有落後時,媽媽也總自我怪罪,擔心做錯了什麼,每道都是難解的課題。在育兒地獄中,又得擔心自己的身材、頭髮和皮膚回不到生產前的樣子。

    日本產前、產後照顧員的制度,讓媽媽在離開月中、月嫂後能有緩衝空間,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台灣借鏡。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孕產的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在醫療端,比如前陣子政府為了刺激生育率,增加產檢給付次數。雖說聽起來增加給付能減輕媽媽負擔,但仔細想想,產檢真的需要那麼多次嗎?應該也沒有人會因為產檢變多而多生幾個吧!

心理支持,台灣目前最缺乏的孕產照顧

    目前孕產照顧最缺乏的資源並不是產前的醫療,而是產後瑣碎的育兒知識、心理支持、哺餵母乳的細節,這些往往只能靠市場上的月中、月嫂支持。當媽媽離開月子中心後,巨大的落差又碰上產後憂鬱的高峰期,加上先生沒有產假,往往一人面對,彷彿就從天堂墜入地獄。

    這時,若能有一個機動性以小時為單位的照顧者協助,至少能讓媽媽們喘口氣,即使一兩個小時都會很有幫助!當然,產後照顧的品質要提升,除了增加資源外,照顧相關專業之間的溝通相當重要,以免資訊落差造成更大困擾。過去我曾不遺餘力推廣產後儘早下床活動、不需要持續使用束腹帶。但卻有許多產婦和我反應,一入住月中,護理人員就囑咐少下床才不會子宮下垂,甚至質疑媽媽肚子怎麼還那麼大,力推綁肚子課程。

    最後,我想分享一位從育兒地獄爬出來的吉田大神一句話:「我的育兒經驗不代表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養小孩別太用力」,畢竟怎麼當媽媽本就沒有標準答案,不該輕易用自身的經驗去評價別人遇到的育兒困境!

延伸閱讀
【烏烏醫師專欄】孕期新、舊觀念衝突大.你需要「信念感」強化溝通
我可以當你的老婆但是不要當人家媳婦嗎?金智英、逆媳......那些韓國媳婦教我們的事

烏烏醫師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