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生產計畫書,了解用意、做好撰寫前的準備事項!
公視迷你劇集《俗女養成計2》的大結局,即將臨盆的女主角陳嘉玲,於待產時自信地告訴家人,「我自然產且不打無痛」,堅定的語氣霸氣、理直氣壯地道出產婦擁有對生產的選擇權,而產檯上的一句台詞:「你拿剪刀幹嘛?我不是說我不要剪那裡」,更是導演埋藏的伏筆,暗喻產婦與產科醫師事前已進行溝通討論。
隨著數位科技發達,現在產婦能透過上網蒐集資料,增加對於產前知識的了解,加上近年來,醫療朝人性化方向發展、婦權運動興起,在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台灣助產學會等團體的提倡與推廣下,「順勢生產」、「溫柔生產」越來越為人所知,許多醫療院所不僅會告知所有醫療介入的行為與程序,也願意提供產婦更多選擇。
產婦與醫師的溝通橋樑,找回身體自主權
好孕工作室創辦人暨婦產科醫師陳鈺萍表示,生產計畫書並非一紙合約書,雖不具法律效力,卻能讓產婦更加了解生產過程、表達意願,對生產有更多的參與。
探究生產計畫書背後的動機,其實牽扯整個生產醫療體制的改革,為的是打破過去「產婦只能於產檯上按醫師命令行事、生產為專業且無法碰觸之事」的觀念,以更為人道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陳鈺萍醫師說明,觀察助產師仍盛行的丹麥,產婦擁有身體自主權、可選擇以最少醫療介入的情形下來生產已是常規,但這些於台灣醫療體系卻幾乎難以實行,於是透過「生產計畫書」的制定,期許達到更人性化的生產。
她也形容此舉為「復古的創新」,在現代醫療的保護下,產婦同時可選擇保有傳統氛圍、支持與相互陪伴的力量,而產婦在孕期中,藉由了解生產過程,知道哪些決定是可自己做主,並建立起適合的生產計畫書,亦是一種負責的正向態度。
目前其他歐美國家,「生產計畫書」可說早已行之有年,政府更積極推廣,於英國甚至只要上國家健保局網站下載相關表格,填寫後,即可與醫護人員討論;在荷蘭、瑞典也有類似的作法。至於台灣,現行的媽媽手冊中也加入了簡單版的「生產計畫書」表格,初步為將身體自主權還給產婦踏出一步。
撰寫前,先了解產程做功課
就像在開車上路之前,必須了解交通法規、進入駕駛訓練班接受訓練一樣,撰寫生產計畫書亦然,有了材料,才能制訂出適合自己的生產計畫書,且計畫書上任何一項勾選都能有相關知識的支持。陳鈺萍醫師建議,除了透過上網搜尋、閱讀書籍,也可參加媽媽教室或產前諮詢等課程,學習如何面對生產的恐懼與忐忑不安的心情,並和專業醫師、助產師討論,來增加對生產知識的了解、思考生產計畫書的規劃方向。
她也建議,這些事前準備可於備孕時就提前開始,並進一步評估自身狀態,將身體調整於最佳懷孕狀態,才能為日後生產打下基礎,擁有好的生產體驗。例如:若過去曾受傷,骨盆或脊椎不正,就必須先治療,避免影響胎兒於體內的生長,或引起併發症,將其調整好,才能擁有更健康的孕程。
孕期產檢不可少,了解計畫仍可能有變化
懷孕後,每一次的產檢更不可少,這些都將成為產婦生產時能擁有哪些選擇的重要依據。因此,產婦應該了解自身狀況與生產風險,細心留意懷孕期間是否有出現疾病或併發症,例如:妊娠糖尿病、乙型鏈球菌篩檢陽性、與胎兒Rh血型不合等。若為低風險生產,再進一步規劃適合自己的生產計畫書。
但若本身為生產的高危險族群時,例如:前置胎盤、胎位不正等,就需進一步評估哪些醫療介入有其必要,在了解自身是否有可能的生產風險後,才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叮嚀:計畫仍可能有變化,事先預想替代方案
制定生產計畫,產婦也需了解,即便產前做了完整計畫,仍可能有變化,如同旅行可能遇到車次誤點等非預期的狀況,制定生產計畫時,也需提前思考,若無法如期進行原計畫時,還有哪些方式可持續這趟生產旅程。例如:了解在哪些情況下,必須進行手術,當時還能保有哪些選擇,當變化來臨時,就不致過度驚嚇,而能更加從容地進入計畫B、計畫C等替代方案。
延伸閱讀
.制定自己的生產計畫書
.規劃生產計畫書,從3階段8項目著手,孕媽咪也能表達對生產的期待!
.《俗女養成記2》生產,讓婦產醫起立鼓掌兩次!導演10個「養女兒」忠告逼哭一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