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注有保佑」打大也保小,正確認識流感疫苗,更能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每年10月常是兒科門診最忙碌的時候,除了天氣轉涼讓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孩子容易發病外,室內的群聚也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傳播;另外,10月也是台灣公費流行性感冒疫苗開始接種的時間。
大多數人對流行性感冒(流感)與一般感冒的差異不太清楚;其實流感嚴格說起來也是一種感冒(病毒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但由於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不管在流行、症狀、治療與預防上都與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有些差異,所以才會特別稱為流感。
帶孩子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勤洗手、戴口罩以及減少群聚等措施對於預防得到流感固然重要,爸爸、媽媽們對這個疾病與預防的疫苗如果有正確的認識更是能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守護孩子的健康喔!(推薦閱讀:孩子感冒了?四種易混淆的疾病解析:新冠肺炎、流感、感冒、腺病毒!)
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大致可分為A、B、C、D四類,其中A型與B型流感病毒會造成季節性的流行,流行嚴重時甚至有將近一半的人被感染,這也是這個病毒名稱的由來。最常造成嚴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按照外殼上抗原的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 , HA )與神經胺酸酵素(neuraminidase , NA )不同又可再區分為不同的亞型,例如前些年新聞上因人畜共通而流行的H5N1禽流感、H1N1豬流感等都是根據這個原則來命名。
流感病毒之所以容易反覆流行、困難預防的原因在於它的外殼極容易發生改變,因此即使這次被流感病毒感染、痊癒了,下次還是可能再被感染,無法終生免疫。前面提到的A型流感表面抗原HA與NA就是常見會改變的位置。如果病毒變異得很大、HA與NA的類別整個都不一樣了就稱為抗原移型(antigen shift),變成新的病毒亞型;此時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接觸過這種病毒亞型就容易造成世界規模的大流行,例如1918年的H1N1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另一方面,如果病毒變異較小,HA與NA沒有完全改變只是結構上差了幾個胺基酸就稱為抗原微變(antigen drift),能造成的流行範圍就小上許多。
目前認為只有A型流感病毒有抗原移型引起大流行的能力,而B、C與D型流感病毒只會抗原微變,尤其C與D型流感病毒不太容易發生變異,這也是為什麼目前
流感主要由A、B型流感病毒造成。
流感是怎麼得到的呢?
流感病毒主要靠接觸、飛沫與空氣進行傳播,只要處在同一個空間中就有可能被傳染。當然,戴口罩、勤洗手與社交距離等預防新冠病毒的措施,對預防流感病毒一樣有效,這也是為什麼從新冠疫情爆發後流感幾乎沒有流行起來的緣故。
一般在得到流感病毒後經過2天左右的潛伏期才會發病開始出現症狀,而在有症狀前就具有傳染力了,是造成預防困難的主因。
一旦不幸被流感病毒感染,大多會以發燒、頭痛、倦怠、肌肉痠痛與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表現,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病毒的種類與患者的年紀、過去是否接觸過同樣亞型的病毒都有關係,例如A型流感的症狀通常就比B型流感來得嚴重。
與大多數的病毒感染相同,無論是否治療,發燒與不舒服的症狀主要集中在症狀開始後的3-5天,通常在10-14天後病毒就被人體清除、症狀緩解消失然後痊癒,但流感的咳嗽與倦怠有時會持續更久、長達數週,與免疫的機制有關。
大多數的流感會自行痊癒也不會引起後遺症,但由於症狀較為嚴重,常常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並需要就醫治療、造成社會成本的支出,同時,有少數患者不幸被流感病毒侵犯重要器官引起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造成生命威脅,就稱為流感重症。臨床醫師在診斷流感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分,通常在症狀較為嚴重、同住的家人有多個發生類似症狀或社區有流感病毒流行時會比較懷疑是流感病毒感染。
要確切診斷流感主要靠的是病毒核酸檢驗,也就是收集受測者的鼻腔分泌物並檢查有沒有病毒的遺傳物質;病毒培養是另一個可靠的方式但通常要數週才會得到結果,對於單一病人的治療沒有實質的幫助。至於常常在急診室執行的流感快篩,靠的是偵測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以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準確度不如病毒核酸檢驗或培養來得高。
總而言之,由於大部分輕症流感患者會自行痊癒,只需要補充水分、多休息與症狀治療,即使懷疑流感感染也不需要常規作上述的檢驗,只有在檢查結果會影響治療處置如抗病毒藥的給予時才需要執行。(推薦閱讀:認識流感的威力)
目前國內可使用的流感抗病毒藥物有瑞樂沙吸入劑、克流感膠囊、Rapiacta注射針劑及Avigan錠劑,這些藥物如果在發病48小時內使用可以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但本身也有副作用例如嗜睡、暈眩、嘔吐等副作用,並不建議所有流感患者來使用。
一般當孩子因流感症狀嚴重而住院、有疑似重症的情況或屬於容易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如2歲以下幼童就可考慮使用。如果不確定是否該用藥可以與信賴的兒科醫師討論喔!
在流感病毒的治療中有一個特殊的疾病常被拿出來討論,那就是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雷氏症候群是一種在兒童少見卻非常嚴重的肝腦病變,往往在被病毒感染後如流感病毒或水痘病毒感染後發生,除了跟遺傳與代謝有關外,阿斯匹靈的使用是重要的風險因子。
兒科目前使用的退燒藥以乙醯胺酚及非固醇類消炎藥為主,已經大幅降低阿斯匹靈的使用,但仍有部分兒童例如川崎症、心臟手術後的患者需要使用,這些孩子就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盡可能常規接種流感疫苗外也可適時使用抗病毒藥物並在高度懷疑流感病毒感染時暫時停用阿斯匹靈、用其他藥物取代。
最後我們要介紹流感疫苗,也是最有效預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手段。
流感疫苗為非活性疫苗也就是死疫苗,傳統上以雞蛋胚胎製作,6個月以上幼童即可施打;近年來則有效果較好、製程較快速的細胞培養疫苗研發,但目前國內只限3歲以上幼童施打。疫苗在製作的時候常是選用近年來常見流行的病毒株去製作,而民眾也需要每年接種才能維持好的保護力。
例如今年度政府採購的賽諾菲、國光與東洋流感疫苗就是由A型H1N1及H3N2流感病毒、B型維多利亞及山形株共四種抗原製成的四價疫苗。理論上最好的策略應該是根據本土流行的病毒株來決定採購年度合適的疫苗去對應,但目前台灣還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對北半球建議更新之病毒株組成來採購疫苗。
即使當年流行的病毒株與疫苗製作時的病毒株不同,施打後還是可以有效減輕得病時的嚴重度與重症發生的機會。初次接種流感疫苗時應接種兩劑,彼此間隔4週也就是一個月;而以前接種過流感疫苗者只需要每年接種一劑就可以了。
流感疫苗常見的副作用還是以局部反應如痠痛、紅腫為主,發燒、倦怠等也偶而可見,至於嚴重的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或造成對稱性神經麻痺的Guillain-Barré 症候群則相當罕見,考量得到流感產生重症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還是建議所有人按時接種流感疫苗。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如果孩子對雞蛋過敏那注射雞蛋胚胎製作的流感疫苗會不會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呢?目前科學上並沒有發現這樣的關聯性,但保險起見建議接種後在醫院休息30分鐘確定沒有嚴重過敏再離開。另外,如果孩子未滿6個月無法接種疫苗怎麼辦呢?照顧孩子的爸媽可以施打疫苗保護自己,就可以間接保護到孩子囉!兒童跟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都有列入今年第一階段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的對象,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查詢。
希望透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可以對流行性感冒更加了解,並帶孩子準時接種疫苗、遠離疾病囉!
延伸閱讀:寶寶、孕媽咪都要知道的換季過敏與保養小知識!別再把溫差型過敏誤以為是小感冒啦~
從健兒門診的歡笑聲到加護病房中的生死狹縫,蘇醫師秉持著溫柔、堅定的態度給他的病人帶來最專業、符合科學實證的治療與建議。透過自身專業與主講的Podcast「兒科怪獸日記」希望成為爸爸媽媽們危難時的靠山、養兒育女的好幫手。
💁♂本文由【兒科怪獸日記 - 蘇一宇醫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dcasts:兒科怪獸日記 (iOS、Android、SoundOn、Spotify、KKBOX均可收聽)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住院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新生兒科研究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兒童重症科研究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暨重症專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