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對我的小孩有偏見」?神老師的老師、家長溝通全對策
沒有一個家長沒事想跟學校對立,更何況自己還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在小學教書18年的資深導師沈雅琪(神老師)在女兒小一時,遭遇了這個世界級兩難的狀況題。
涵涵是沈雅琪的老三,她4個月大時被發現是全面性生長和發展遲緩,她10個月大時,沈雅琪帶著她到處復健上課,3歲起她開始長達4年的體操課。進入小學時,她雖領有中度身障手冊,體能卻不輸一般生,是個能翻跟斗、在平衡木上跳躍的孩子。
沈雅琪讓涵涵進自己服務多年的學校,女兒卻在她最有把握的地方,被剝奪上體育課的權利。沈雅琪回憶,涵涵上小一後很喜歡去學校,若生病要請假,她還會哭著說「資源班老師在等她」。但小一那年12月某天,涵涵忽然說不想上課,因為那天有「體育課」,涵涵說她其實從未上過體育課。體育老師告訴她:「因為你會跌倒、受傷、被球打到,誰要負責?」因此當同學在做操、打球,她就坐在旁邊看。
沈雅琪不可置信,竟因為這個理由,剝奪了女兒上體育課的權利,涵涵雖然學習有困難,但肢體並無障礙。為此,她挺身而出面對教育體制,為女兒爭取受教權。
這場仗讓沈雅琪身心俱疲,她一方面應是維護校譽的教師,一方面又是受教權被剝奪的家長,角色特別尷尬。雖然沈雅琪不曾後悔為孩子所做的任何努力,但自認脾氣火爆的她,對當時校長很愧疚,她曾傳訊息跟校長道歉。明理的校長回覆,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負的責任,他能理解家長必須為孩子發聲的心情,也會依法做好校長該做的事。
推薦閱讀:金鐘視后鍾欣凌:接納自己,最需要勇氣
沈雅琪女兒涵涵雖然學習有障礙,但並沒有肢體困難。當涵涵考了59分心情低落時,沈雅琪給她數59個硬幣,告訴她「59有這麼多,你很棒!」沈雅琪提供
最後沈雅琪幫女兒爭回應得的受教權,但她想制止這樣的歧視再度發生,這件事驅使她到許多學校演講,倡議特教融合。身為老師,她明白教學現場的難處;身為家長,她也理解當孩子在校發生狀況,和老師、學校溝通時的無助。
為了孩子,親師得合作相處幾年,雙方若沒有良善的溝通,關係劍拔弩張,受害的終究是孩子。演講後常有家長問沈雅琪:「如果感覺老師討厭他的小孩」,家長該怎麼辦?沈雅琪認為,親師若能透過平常的互動熟悉彼此、建立信任,遇到比較大的事,才能有默契共同面對處理。在親師溝通上,沈雅琪分別針對家長、老師的身份,提出務實的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理性觀察「老師是針對個人嗎?」
如果家長感覺老師的言行好像對自己孩子不友善,沈雅琪都會建議家長先思考以下問題:
- 老師這樣的態度,是常態嗎?
- 孩子的行為,家長自己能接受嗎?如果不能,有想辦法改善嗎?
- 除了生氣時的反應,老師有公平的對待孩子嗎?
- 其他日常教學、作息時,老師的態度都很差嗎?
- 老師有家長完全沒辦法接受的點嗎?
- 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時候,態度如何呢?溝通後狀況有沒有改善呢?
- 孩子有沒有因為老師的態度而有負面的想法?
- 孩子在這個班級有沒有被霸凌或隔離的狀況?
當家長感覺老師針對自己的小孩,在當下容易過度解讀老師的一個眼神或動作,但非友即敵的二分法無助溝通,只徒增對立。沈雅琪會建議家長跳脫當下糾結的情緒,將時間軸拉長,先冷靜將以上問題想過一遍。比起去放大老師非常態的情緒化話語跟反應,沈雅琪建議多關注孩子在這個班級的身心狀況是否變得負面、沉默、甚至拒學,這些才是值得正視的警訊。
給老師的建議:把家長當夥伴,磨合最佳溝通模式
沈雅琪建議,日常就要和家長保持互動,虛心針對問題改善,才能找出溝通默契。沈雅琪舉自己為例,像她個子高、嗓門大,有時候生氣聲音就不自覺大起來,「一直到有家長提醒,我才發現自己的氣勢可能會嚇到孩子,」這也是透過平時互動,才磨合出雙方都不誤解、且能接受的溝通方式。以下是她給老師的務實參考:
1、善用小日記溝通:
沈雅琪會讓孩子把在校發生的小事,以及後續處理寫在小日記上。若孩子犯錯,當天的小日記就變成反省日記。「小事也應該讓家長知道,不然忽然發生大事,家長會無法接受,」她說。但她把小日記定位為「溝通而非告狀」,小孩在學校有改過反省就好,也讓家長理解老師的處理原則。小日記並不是讓媽媽覺得「老師這樣寫、我非得好好管教小孩」壓力那麼大,因為她自己也是職業婦女,「每天下班已經累得要命,聯絡簿如果經常寫得滿江紅,媽媽真的會非常焦慮!」
2、在校可處理的不留給家長:
沈雅琪希望跟家長是夥伴關係,很多事情老師在學校能處理、就當下處理掉。比如小孩喜歡坐兩腳椅,小孩的位置很髒亂堆滿垃圾,「這種事情寫聯絡簿,媽媽其實不能處理。可是老師能有的策略卻很多,比方,叫兩腳椅的同學站起來,或中午來陪老師吃飯,走過去叫孩子動手收垃圾,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球丟給家長。」
3、慎用權力:
老師在班級裡權力很大,沈雅琪期許自己不當一個武斷的大人。即便她對孩子有個別喜好,也儘量做到公平,不可以此決定孩子的命運或用權威欺負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