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別把「我不該吃這麼多」掛嘴上!小心親子一起嚷減肥的陷阱

別把「我不該吃這麼多」掛嘴上!小心親子一起嚷減肥的陷阱

你常在孩子面前說要減重、少吃、總是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嗎?世界上沒有完美身形,孩子卻會把大人有關高矮胖瘦的評論投射在自己身上,甚至親子一起嚷著要減肥。但其實你們可能根本一點都不胖,而且都很美!
我不該吃這麼多│親子一起減肥

  5歲的君妮,從幼兒園回來告訴媽媽,在練習舞蹈表演時,「同學蘿西看我穿著表演服的樣子,問我為什麼那麼胖?」這是美國《Parents》雜誌刊登的真實故事。

  「我在12歲之前都很瘦,但是後來就愈來愈胖……我媽說我看起來很好,但是對我的飲食指指點點,擺明了在說我太大隻……更崩潰的是,她明明就比我瘦很多,還每次在照鏡子時就自言自語,說她應該再瘦5磅,真的很惹人怒,我媽和我朋友都比我瘦,還嚷著要減肥,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很好?……她告訴我要多運動,我已經有跑步跟在健身了……不知道其他女孩也有這種困擾嗎?我快瘋了,我媽只會在旁邊講風涼話,有時候都覺得開始討厭她了……」這是17歲的青少女寫信給臨床心理師葛林柏格(Barbara Greenberg)抱怨兼求救的真實案例。

  葛林柏格指出,無論是5歲還是17歲,男生還是女生,這都是普遍的狀況,對自己的身形不滿意,大人小孩輪流、或一起嚷嚷著要減肥,尤其是母女。

三歲小孩 就會表達有關胖瘦的科板印象

  《飲食本能:美國的食物文化、身體形象與罪惡感》的作者索爾史密斯(Virginia Sole-Smith)正在寫一本新書談「兒童恐胖症」,也蒐羅各種小孩從小吵著自己太胖的研究。像是《飲食失調國際期刊》的34%的女孩從5歲開始就有意識得少吃,以免太胖;美國非營利兒福機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調查發現,6~8歲的女孩超過一半,與三分之一的男孩覺得自己的體重應該要輕一點;加州佩柏戴恩(Pepperdine University)大學心理學教授海林格(Jennifer Harriger)發現小孩3歲時,就會開始表達跟內化有關體型的刻板印象。

  這些情況看起來很誇張,但想想我們是否從孩子在嬰兒時期,就開始用「胖」跟「瘦」來形容孩子,因此建議父母要讓孩子少吃或多吃什麼,還有討論媽媽產後的身形變化,或是爸爸有沒有幸福肥或中年發福。孩子聽久了,跟著大人一起嚷嚷,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控制體重與節制飲食並不是壞事,畢竟肥胖與許多慢性病有關。但到處演講與寫作鼓吹健康飲食的兒童營養師魯茲(Anna Lutz)提醒,如果只以身形為訴求,讓孩子跟著節食、減肥,不但無法避免這些健康風險,還可能釀成長期的飲食失調。

  或許是因為疫情,讓許多家庭成員宅在家,多吃又少運動,親子一起嚷嚷體重上升的狀況愈來愈普遍,媒體和專家也不斷提醒家長這些有關「減肥」的陷阱:

減肥陷阱一、問題不在「胖」,找出真正的根源,別拿身體當代罪羔羊

  大人或小孩嫌自己胖,常常是有別的問題,而且錯誤得以為那是自己的身材所導致的結果。例如,孩子交友不順利,就推說是因為身材太胖、外型不討喜,但其實多數人際問題是有其他的焦慮,或是不愛社交的傾向。運動表現不好,覺得是身形不討喜,但其實可能是技巧不對,或需要更多練習。葛林柏格提醒,根據她輔導個案的經驗,女性們也常在覺得沮喪時,歸咎於身材。

  當人們想到,什麼問題可能是身材所致時,都要進一步思考,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才能真正解決困擾,不拿身體當作代罪羔羊。不然,可能傷了身心,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減肥陷阱二、社群媒體放大對胖瘦的假象

  醫學、健康上,「肥胖」與否其實有嚴謹的定義,例如 BMI。但想要再瘦一點的大人與小孩,常常 BMI 是正常的,只是覺得自己胖。這種情況在社群媒體盛行後,又更嚴重。《華爾街日報》近期展一連串的報導,揭開臉書的內部研究,早就知道 IG 導致人們過度修圖或使用濾鏡、調整角度,用「照騙」展示不真實的臉型、五官與身形,或生活型態,導致了很多人把「報喜不報憂」的異常當成日常,造成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但是卻默不作聲,放任這些問題繼續發酵。

  18歲的芙拉索瓦(Anastasia Vlasova)天天看著社群媒體裡的人們曬出身材與肌肉「完美」的照片,包括在10分鐘可以做100個波比跳的女生,不但自慚形穢,也患上了飲食失調,得求助治療。

  其實不管大人、小孩,都可能會像她一樣,根本不需要減肥或刻意健身,但是卻不喜歡自己的身形,總是想要再瘦一點,或覺得自己吃太多。父母可以「二要二不要」幫助孩子對自己滿意:

一、大人以身作則,教孩子愛自己的身體

  大人不要只是告訴孩子他們並不胖,還要教他們有關正確看待身體的觀念。無論是叫做 body positivity、身體自愛,還是要愛自己的身體、正面看待身體,這樣的概念越來越風行。

  德州貝勒醫學院小兒發展行為副教授史賓克斯富蘭克林(Adiaha Spinks-Franklin)指出,愛自己的身體,包括接受自己的樣子,還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樣才能好好學習、睡得好、玩得更好,且不盲從社會上有關完美身形的想法。

  葛林柏格還特別提醒,媽媽更要示範給女兒看。因為青少女常常從媽媽身上學到不喜歡自己的身形,即使媽媽常是無意說說而已,卻給孩子負面的認知。

二、不要天天把「減肥、發福、不該吃這麼多」掛在嘴上、形容孩子

  人們常在換衣服、買衣服跟吃東西時講到「啊,我最近胖了」、「我不該吃這麼大的蛋糕的」、「竟然吃了第二份,真多啊」、「今天吃這麼多,明天要減肥了」。雖然大人其實常常不是很認真,只是嘴上說說。不過,喬治亞大學的副教授艾若育(Analisa Arroyo)指出,與其這麼說,我們應該讓孩子覺得安適自在,跟自己的身體和平共處,不要把身材與體重掛在嘴上,覺得好像做錯了什麼一樣。

三、不要批評自己或別人的身材,身形沒有是非對錯

  幾乎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專家都會提醒,各種身形都有美麗而獨特的一面。我們應該教孩子欣賞自己身體的優點,不只是某些部位的大小長短與外觀,包括每個人的身體特徵可以讓他們做某些事情時,比別人更容易等,很多很棒的優點。但這並不容易,需要持續練習。

  另外,大人跟小孩也都會在看電視或看到路人時,忍不住說「你看那個人好胖」或好瘦、好高挑。海林格提醒,這時,可以加上一句中性的話,人有這麼多高矮胖瘦的樣子,不是很酷嗎?

四、有時體重增加或身形改變不是真的胖,還原前因後果更重要

  索爾史密斯在《Parents》雜誌的文章指出,人的體重變化,常有背景原因。例如,孩子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可能有快速成長(growth spurt)的一段時間,可能會突然變重、看起來變胖,這是身體正在發育,可能一陣子增加體重、一陣子增加身高的暫時現象。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家長跟孩子在面對體重變化、或是真的有BMI顯示過重狀況時,不要跟小孩聚焦在討論體重與身高等數字,而是著眼在怎麼有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

親子一起追求健康的體重與身形

  因為長期而言,只要聽從身體餓或飽的訊號進食,有足夠的睡眠與身體活動、健康的心理狀態,長期體重會落在正常的區間。《我身體的超能力》(My Body's Superpower)作者、營養學家賈克柏森(Maryann Jacobsen)指出,如果體重增加,也伴隨一直在看電視不出門動一動、或是一直熬夜導致睡眠不足,該改善的是出門運動、早一點睡,回歸健康的生活型態,而不是節食減肥。

  大人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身形改變,在面對體重變化時,可以透過醫生找出原因。 大人對自己身體外觀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孩子投射在自己身上,也會在內心反問自己。親子一起追求健康的體重與身形是件好事,但若是一直嚷嚷著要減肥,就要先留意有沒有這些陷阱和問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減肥的孩子該怎麼吃,才能瘦得健康?
哈佛研究發現:戶外玩耍,有助孩子因應人生中的不確定!
想靠運動減肥,練腹肌不如練「深蹲」!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靠「這3部位」提升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別把「我不該吃這麼多」掛嘴上!小心親子一起嚷減肥的陷阱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女子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