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早期徵兆、治療方式?4大Q&A認識「自閉症類群障礙」
近年來,自閉症的診斷持續在演進,以往被區分開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廣泛發展障礙等,因為新的醫學證據累積,現在都統合成了「自閉症類群障礙」。
Q1.學齡前有哪些觀察重點?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症狀,根據年齡、特質有很大的差異,但通常能從孩子平時的反應與行為中,發現些許跡象。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李宗翰建議,可分為兩類觀察重點,來幫父母早期注意孩子的發展:
紅旗警訊(各階段孩子皆適用)
.視線接觸少。
.展示與分享的行為不多。
.非語言溝通的協調性不佳,如:講話時,眼睛不會看人;嘗試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對物品的興趣高於人。
.重複地使用某物品。
.對特定物品或行為過度地感興趣。
依據月齡的警示徵兆
6個月大:很少或沒有顯露大笑或其他溫暖愉悅且投入的表情;不太有眼神接觸。
9個月大:不太會一來一往的聲音、笑容及表情。
12個月大:很少或沒有牙牙學語;少有一來一往的肢體動作,例如:指物、分享、伸手或揮手;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
16個月大:不會或很少說話。
24個月大:沒有或很少出現有意義,且至少含兩個字的片語,例如:將主詞、動詞或受詞組合使用(不包含模仿或重複他人的言語)。
李宗翰醫師說明,孩子出現這些警訊也不代表一定是自閉症,只是提醒孩子也許有早期評估的需要,因同樣的表現方式,可能是其他心智發展疾患所導致,也可能來自孩子本身的特質,後續還是須經醫師詳細評估。
Q2.自閉症類群障礙如何確診?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診斷,主要由醫師依據多方面的臨床評估後確立診斷。此外,早期療育階段的評估原則有「三多」。
多方訊息來源
看診時詳細詢問孩子的病史、發展成長史、生活環境,並了解身旁的照顧者、老師的照護狀態等問診,皆為必經過程。
多次看診
因孩子在診間的表現可能會與平時有落差,有時一個症狀需要多次看診才能確定。
多專業人員合作
很多時候孩子面對的不是單一問題,目前的早療團隊運作,牽涉到心智科、復健科、小兒科醫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必要時,還會進行聽力及視力檢查,由多位專業醫療人員共同合作。
因為除了核心的社會溝通能力及重複行為外,孩子還可能合併粗動作與細動作、語言發展、注意力發展等各方面的遲緩。
可以這樣來類比若將這些能力視為一個個小齒輪,當孩子在評估及早期療育期間,若能夠同時轉動多顆原本無法順利運轉的小齒輪,將更有效率地帶動孩子整體的轉變。
Q3.ASD有哪些治療方式?
自閉症的核心症狀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目前證據力最佳的介入方式,為學齡前的行為治療。雖然藥物無法治療核心症狀,但在特定的情形下,仍可以在治療延伸問題或共病的時候扮演輔助的效果。
但醫學界的療育模式多元,李宗翰醫師提到,以下幾種為目前具實證基礎的行為方法,家長不妨於報名相關課程前,先諮詢該處所採取的行為方法,也思考是否適合孩子及自己。
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師規劃好教導的內容,並安排結構式情境,讓孩童多次練習,達到一定程度後,再進入到下一個目標及情境。
丹福早療(ESDM)
視家長為夥伴,強調人際參與能力、重視自發性行為,並在遊戲中提升語言與非語言的認知能力。
親職技巧訓練(CST)
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模式,透過訓練家長教導孩子的方式,每天以少許家庭遊戲時間,促進兒童溝通、互動,以及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的能力,讓早療自然地融入孩子日常。
核心反應訓練(PRT)
將焦點放在兒童的動機、對多元訊息的反應,且強調自我管理與社交的主動性。
ImPACT
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溝通老師,引導家長將介入技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結構化教學法(TEACCH)
運用自閉症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特徵,為孩子制訂個別學習計劃。將環境與作息結構化,幫助孩子的行為更規律,也會使用較多視覺導向的教學方式。
這些療育方法帶來的改變,主要在於學齡前的階段,而學齡後,即便改善的空間有限,仍然可藉由一些方法(如:PEERS社交技巧訓練),協助孩子增強人際與社會發展。
找到固定醫療合作者
建議家長最好能找到一位「醫療端的長期合作者,像是固定看否處的門診,或每隔三個月、半年就能與相關的專業人員聊聊。
若能讓同一位醫師定期接觸到孩子的的發展狀況,當在孩子在學習或發展上遇到瓶頸時,更能及時且準確地判斷孩子的困難所在。
Q4.家長可以如何陪伴?
無論孩子是否為特殊孩童,家長「有品質的陪伴」都非常重要,再怎麼忙碌的爸媽,每天只要固定撥出20分鐘專注陪玩,都能孩子都能有所幫助。
迄今的實證研究仍認為,在嬰兒到幼兒的階段,人與人的接觸是促進大腦成長最好的刺激。但對現在的爸媽來說,放下手機有時不是件簡單的事。
李宗翰醫師以自身為例分享個小方法,不妨在陪伴孩子的時段裡,練習將手機放在一處充電。
這個小小的行為習慣可以讓自己有機會和手機分離,久而久之,自然可以減少陪玩時滑手機的情形,為自己的寶貝帶來純然陪伴的經驗。這個方式附帶的好處之一是,一併減少孩子長大後父母還要煩惱孩子遊戲成癮的機會。
在就學方面,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建議預先了解幼兒園的老師、教學環境與孩子的適配性。另外,也勿將單一課程視為生產線或補習班,孩子上完一次課程後就能大幅躍進。
畢竟在一個禮拜的時間中,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是遠多於一週一次的課程的,因此若能課後詢問進度,並詢問該治療師可以如何讓該週的主題搭配地在家中複習,才能使治療更具效果。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