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拼命教孩子九九乘法,卻忘記教傷心怎麼表達

拼命教孩子九九乘法,卻忘記教傷心怎麼表達

人屆中年的父母,總有幾支蠟燭同時燒,人生目標達標,但也伴隨大小壓力。而最讓父母椎心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憂鬱等情緒困擾。心疼、驚嚇、著急......不僅每根神經都被牽動,原本的價值觀和教養觀,都可能要調整......

文章目錄

教孩子九九乘法│表達傷心

  「國一時,因為一直被同學排擠,有一天我真的很難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崩潰大哭,沒聲音的那種,邊哭邊用美工刀片割手腕,割到細細的一條一條......」這位外表亮麗、成績優異的女大學生如今平靜的回憶,直到國二下她情緒爆發、吵著要轉學,爸媽才知道女兒的辛苦。

  國、高中生的自殘或自傷之頻繁和普遍,超乎大人想像。最常見的割腕,像一種彷彿要把心裡的痛刻在自己身上的祕密儀式,在父母不知情的狀況下,有的持續多年,發現後,常讓父母心疼、自責、不解。

  「我們從不打罵小孩,為何她要這樣傷害自己?」一位看到國三女兒手腕、大腿內側密密麻麻傷口的媽媽,再也忍不住眼眶中的眼淚,「這樣驚心動魄,哪個父母看了不心痛?」

  青少年因各種情緒和心理危險因子,引發出千百種狀況,常讓中年父母措手不及。

  愈來愈多到中年的父母,處在蠟燭幾頭燒的壓力中。一方面得拼事業的高峰,一方面要維繫顯疲態的婚姻、照顧年邁的父母,還要調適自己開始老花眼、更年期、變胖、禿頭等各種身體上的初老。這些都還可以撐著,但若青春期孩子出狀況,就是壓垮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父母才恍神過來,原本那麼可愛的孩子,為什麼變了?有的時候,以為只是青春叛逆,父母想要給他們空間,卻失去陪伴的機會。有的時候以為是少年強說愁,長大就好,卻可能錯失搶救機會。 

  更椎心的是,當悲劇發生,我們卻不知道孩子發生什麼事?為何我們沒有提早發現?又該如何幫助他?

情緒來來去去,沒有對錯

  和身體生病、找到病因對症下藥不同,青少年情緒困擾導致各種溢出常軌的行為,成因往往複雜多元,不僅牽動父母每根神經,更挑戰原本的價值觀和教養觀。《親子天下》採訪的老師、心理師、醫師都一致表示,在孩子述說自己的狀態和故事時,多少都會帶出家庭議題。不論背後是緊張、疏離或破碎的家庭關係,或美滿、正常的狀態,家庭都扮演很關鍵的角色,而家人的支持,也是最重要的解方之一。

  不論孩子是整堂課趴著睡覺、心不在焉、神情有異、不太跟同學互動、出缺席不正常……排除學習上的困難、校內人際關係,老師若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和孩子深度對話,會發現真正困擾孩子的其實是家人關係。

  「家中經濟問題、父母爭吵、離婚、家人過世、重組家庭、溝通問題……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心情,孩子常講不出來,」宜蘭復興國中健康老師呂怡秀表示。大多數孩子很單純沒有太多掩飾,只要老師多加關心就有助情緒紓解。但有些孩子表面有一套應對方式,看似無事,其實內心很難受。

  有時,孩子用另一種方式,讓忙碌的父母看到,他需要更多的陪伴。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中年爸爸,平常忙於做改變社會的事,孩子交給太太,他一直以為,他給從小有主見的孩子夠大的自主空間,沒想到,孩子跟輔導老師說,只希望爸爸多陪他。

  有時,是家中不能談論、卻衝擊孩子的議題,藉著課業或其他壓力事件爆發出來。曾因被同學排擠覺得自己很糟糕、割腕多次的女孩,跟諮商師談過後,才理解自己難過情緒的背後,竟是多年前父親外遇,在她心裡埋下「一定是我不夠好,爸爸才不愛我」的陰影,迫使她下意識不斷要求自己更好,不讓任何人(尤其爸爸)失望。

拼命教孩子九九乘法,卻忘記教傷心怎麼表達

  有時,是在家中從沒有情緒的流動和表達,讓孩子卡在情緒黑洞裡。

  國立屏東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洪蕙菁輔導過許多個案,不會也不能解讀情緒。例如有學生外表理智,不允許自己情緒出來,壓抑太深以致崩潰。「她是家中姐姐,從小要照顧弟弟,因為媽媽忙碌、爸爸失功能,她必須得看顧大局,隱藏起所有情緒。」經過引導,女孩情緒出來,才能看到自己。「情緒來來去去,沒有對錯,情緒流動,人才能流動,」洪蕙菁說。一般父母常過度重視物質供應,卻忽略情緒面,「我們拼命教孩子九九乘法,卻不教情緒的重要和如何表達。」

  更多時候,孩子的狀況挑戰父母底線。一位兒子從國二起就有拒學傾向的媽媽,始終無法面對兒子有一搭沒一搭不想上學的現況。「我每天精神錯亂,我們這個世代就是按部就班,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好像都被放在一個框架裡。在工作上,不容許你放空擺爛、要求你完美超越,但回家看到兒子,他就是不符合我心目中乖孩子的樣子。」但在長達兩年的衝突、調整中,這位在中小企業擔任主管的媽媽慢慢釋懷,「只要孩子沒有做出不可逆的錯誤,不念高中也不會怎樣。這過程中學習最多的,反而是我自己。」

幫助孩子走出情緒黑洞,家長是最重要的支持

  要幫助孩子走出黑洞和困境,除了專業的醫療、諮商,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青少年工作就是買一送全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少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父母可以是支持系統,有時候父母也需要自我調適。

  面對孩子的憂鬱傾向,部分家長會主動求援,但也有家長拒絕承認。成功高中輔導室主任巫明忠表示,「有些家長會很強勢反問『誰說的?』有些會說『謝謝老師,幫忙不用了,我們自己會注意』;就算孩子已經拒學,有的家長依然會覺得只是叛逆期,『也許大學就會好了』。」

  「只要家長把門關起來,誰都沒辦法幫忙,」《親子天下》採訪十幾位老師、心理師、醫師都一致表示。「有些經濟優勢、社會頂端的家長,完全聽不見另一種聲音,孩子就在底下掙扎,我們完全幫不上忙,只能讓孩子信任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來找老師聊聊,」一位南部明星高中資優班導師很無奈的說。 

情緒風暴背後不是教養失敗

  中年父母有時不得不接受,人生不一定照著我們心目中的藍圖走,孩子的狀況是一個提醒。沒有孩子願意被看成是有缺陷、或脆弱的不良品;孩子有情緒困擾,也不代表父母的教養失敗。但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提供孩子最適切的協助。

  很多時候,即使父母已經盡力,能做、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做出傷害自己的事。美國《時代雜誌》2016年的「青少年憂鬱症」專輯指出,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父母很難偵測到孩子的社交生活,即使盡力追蹤孩子的臉書、IG、推特、依然無法及時辨識幽微的網路排擠或霸凌,無法保護孩子不受傷。

  但當孩子受傷了,最好的溝通方式是「承認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拿掉批評論斷,不要生氣,而是同理孩子,「你這麼痛苦我很難過,但我會一直陪著你,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嗎?」《時代雜誌》提醒。 

  親、子兩個世代都承認自己需要幫助,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只要能跨越這個障礙,就能幫助孩子。

  「爸媽真的很重要,因為孩子看著大人的樣子,看久了就變成劇中人,爸媽要把自己活好,」屏東大學的洪蕙菁語重心長的說。

輔導老師、心理師建議和青少年交心的Dos& Don’ts

Dos

1.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例如,與其每天千篇一律問孩子「今天學校好不好?功課寫完沒?」不如談談自己的工作、挫折、失敗或害怕等感受。藉著這樣的以身作則,傳遞一個訊息:談感覺、壓力或失敗,是OK的,不可恥的,孩子也有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2.問開放式問題

  例如,注意到孩子無精打采的回到家,問問在學校發生什麼事?邀請孩子對你說說看,若他們願意告訴你,會講出來。

3.耐心等待

  若孩子說,我沒事,大人欣然接受,但告訴孩子,有需要找人聊聊,你都在那裡。

4.相信沉默

  在聊天時,不一定要行雲流水滔滔不絕,有時,沉默也是一種表達。

5.表示你的關心

  每個人都需要感受到被人在乎,告訴孩子你關心他,並且在相處時,真正放下手邊一切。

6.幫助孩子學習/練習面對壓力的技巧。

Don’ts

1.不以問題展開對話。
2.不問「為什麼?」因為這樣問,就讓孩子產生防衛心。
3.不要急著解決問題。當大人把孩子的問題看成是問題時,很容易想要去糾正、解決問題,反而拉大了和孩子的距離,他把你推得更遠。
4.當孩子表達情緒時,不批評、不做判斷,接受他的各種情緒。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青少年快樂嗎?OECD:青少年主要壓力來源是霸凌
親子教養大不易! 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習控制自我情商力
讓孩子不亂發脾氣,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拼命教孩子九九乘法,卻忘記教傷心怎麼表達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