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大人的視角,你還是可以傳遞智慧
嗨嗨前一陣子,在學校有一個新招:吐口水。他在家裡不會,對大人不會,但不知道為什麼,前一陣子在班上跟某個旗鼓相當的男孩有衝突的時候,就會。

嗨嗨前一陣子,在學校有一個新招:吐口水。他在家裡不會,對大人不會,但不知道為什麼,前一陣子在班上跟某個旗鼓相當的男孩有衝突的時候,就會。
老師聯絡簿寫了以後,我回家軟硬兼施想要知道所為何來,小人守口如瓶,死都不講。他的反應讓我想到,好像從他開始上學、進入團體生活以後,就偶爾會有這種『我很想要進入他的小世界裡身歷其境,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
舉凡我想知道他為什麼在小班的時候像上了貞操帶一樣,打死都不讓老師幫換尿布 ; 還有他穿粉紅色去學校上課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他有一陣子不肯穿去學校 ; 以及他為什麼那麼喜歡某一個大班的姐姐,喜歡到有一陣子回家會一直跟我說晚上要夢到她。老木很想知道小人的腦子到底在想什麼,但小人覺得很難回答。
嗨嗨的反應通常都是在我問完問題以後,就陷入一種遠目的沉默,你問他說是不是怕講給媽媽聽會被罵?小人輕鬆地說不會啊!你問他是不是覺得大人在怪你所以生氣不想講?小人愉快地說沒有啊!你問他說是不是不知道媽媽在問什麼所以不講話?小人再度遠目有時還搭配嘴巴微張…..。然後幽幽地說,對啊不知道媽媽在問什麼,無聊的表情彷彿在說這種事情需要原因嗎?不是就這樣嗎?你在問什麼我真的是不懂?你講完了嗎?我可以繼續吃點心了嗎?
現在想想,好像這類的事情大部分都跟幼兒園裡的人際互動有關。而且,都跟小人的反應不按大人的牌理出牌有關。可是事實上,在小人的世界裡,好像很多事情,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但可能是我們已經太習慣在大人的邏輯裡,看待人際互動、看待合宜、看待規矩、看待捍衛自己,於是我們很難相信也很難接受,孩子的行為怎麼會『沒有原因』。
可是我們忘了,他們的腦海中並沒有像我們一樣已經內建了二十幾三十年的『規則』,於是在他們的世界裡,所有的行為反應都有可能性,沒有侷限。如果是這樣,衝突起來因為既不能打人、也不能罵人,那…那…..吐口水會不會也是個方法,不管是因為看別人做過同樣的事情模仿來的,還是自己靈機一動就這樣做了,而且完美地達到激怒對方的效果,所以一做再做,原因好像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不是嗎?
也許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這麼多問題的大人才奇怪吧
而且我有好多經驗是,同一個事件如果你問在場的每個小孩,他們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版本,還對不起來,結果還是大人在東拼西湊,試著還原現場。我們站在大人的世界裡,卻想了解孩子怎麼了,有時想想也是啞然失笑。上誼出版的『打架的藝術』,我一拿到就連翻了三次。因為實在太有趣了,而且繪本相當跳脫大人的觀點,從孩子的角度談打架,竟也有一些相當有深意的智慧。光是第二頁的內容,我覺得就蠻釋放孩子的!
它試著讓孩子知道,衝突本來就是自古以來資源有限的時候,必定發生的『#結果』,它並不一定是要跟『壞行為』或是『壞孩子』畫上等號。繪本裡也在向孩子傳遞,與衝突行為高度相關的情緒,也就是生氣,它其實是有功能和好處的、是中性的。
從情緒調節的理論來看
(以下不是繪本說的是我補充的,繪本沒有那麼落落長)
生氣會發生在我們知覺到自己的主體性受到挑釁、被侵犯和傷害的時候,也會發生在資源有限、我們的生存或權益會被威脅的時候,或者是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行動力去奪取和壓制的時候,像是競賽,在這些情境下,我們生理上會自然地產生該有的不適感和敵對反應。
像是大腦會傳訊息給胃部受體,荷爾蒙跟神經傳導物質開始工作,交感神經系統啟動,我們的肌肉緊繃、呼吸加重、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體溫升高。大腦邊緣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神經化學活動極度活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往上肢流,挺胸握拳,毛髮豎起,準備作戰。
這些反應幫助我們,有意識地選擇採取行動,以制止其他個體,捍衛自己、對抗壓迫、保護權益、被聽見和尊重。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野外面對攻擊可以做出反應,存活下來,同樣的也會幫助孩子在面對不合理的侵犯可以做出反應,在城市叢林裡存活下來。
這是憤怒的功能,它保護我們。
生氣歸生氣,衝突歸衝突,但繪本裡也談到了衝突的底線,那就是戰爭,和仇恨
繪本裡講到:『像戰爭那樣的衝突,就完全不是開玩笑的了』、『真正的打架是一場遊戲,但如果是為了仇恨打起來,就完全不是遊戲了。』,繪本裡提到:『真正的打架不需要原因,有時只是為了好玩,或是為了某個很重要的理由。比如:他不借我四色筆。』所以打架跟仇恨是有分別的!
那打架到底是什麼呢?比方說打架有哪些不同的類型呢?那打架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才會停呢?我讀的時候真是喜歡得不得了,因為這個繪本如此涵容地承接著憤怒和衝突,但如此明確地直指向善與惡的分界,簡單明瞭地點出了界線和範圍。衝突當然可以存在,但它不能發展成仇恨,也不能發展成欺凌。而且,你應該有暫時擱置衝突的能力!是不是很有智慧?
我也超喜歡繪本的結尾。沒有說教,卻同時給了孩子承接和範圍。
沒有八股的大和解結局,就這樣真實地反應了孩子世界裡的直觀和天真。『關於打架,大人總是喜歡問沒有答案的問題:誰起頭的?』、『你們為什麼要打架?』跳脫大人的邏輯跟奇怪的問題,對小小孩來說,許多事情也許有原因也許沒有,如果你的孩子也還在幼兒園,也會有時讓你想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跟你分享這一個有趣又可愛的繪本,和孩子一起讀。
不只是讓孩子吸收進繪本裡的訊息、潛移默化,更重要的也許是提醒我們,要做的也許不是只追究原因,而是給出範圍,幫助孩子在範圍內行動。
嗨嗨學校的老師們最終是增加對他們的觀察,在他們又開始要旗鼓相當起來的時候,技術性地分開了他們,讓他們轉個身錯過。
大人認真觀察但是能夠輕鬆以待,就能讓本來心靈內在就很能流動的孩子,更能發揮本性,讓衝突也能流動和轉化,而不是糾結在『我做了不好的事』。我是這樣想的。
High媽。心理師 ✕ Bananny繪本選藏 三月選書展|我們可以這樣上學
離開家人的身邊到學校去,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脫離熟悉的環境與生活模式,不僅是孩子的挑戰,也是爸媽需要調適的改變。繪本共讀的時光,陪伴孩子了解陌生的校園生活,並創造美好的回憶、建立起牢固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並願意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帶著父母的愛在前行,回首就能看到家人在背後支持。
這次也是一樣有五本繪本推薦,其中就包括了上誼出版的『打架的藝術』,因為進到學校以後,衝突實在是半獸人的日常,還有幫助孩子在群體中接納自己的『這個故事沒有龍』等等。透過這些繪本,希望帶給家長與孩子不同的思考面相看待上學,我們雖然無法預測孩子會遇到什麼問題,卻能給予家人的支持、授予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
延伸閱讀
.「因為家裡窮,同學說我是乞丐」孩子聯絡簿訴苦,母安慰:家裡不貧窮,反而很富有,因為有媽媽百分之百的愛。
.從排長當到 1 星少將的羅紹和,卻選擇提早退伍,替 5 千位孩子奔波,因他也出身窮困、也住過育幼院!
一位專長於伴侶治療的心理師,對於陪伴育兒中的伴侶去面對新生兒帶來的水深火熱和親密關係的走鐘,有高度的熱忱。孩子應該是愛的拓展和祝福,不應該是愛情的墳墓。
專長:婚姻/伴侶諮商,情緒議題,性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