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媽媽原來也有倒下的一天!女兒:「我最不想成為的人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
今年討論度頗高的電影《美國女孩》,改編自90年出生的導演阮鳳儀的自身成長過程,這是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但是卻拍出情感濃度極高的佳作。
青春期遇上衝擊性的改變
故事描述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飾)因為罹患乳癌,不得不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飾)、芳安(林品彤飾)從洛杉磯搬回台灣。
他們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飾)同住在昏暗的台北小公寓。回到台灣,一切都有點陌生。莉莉與丈夫的感情生疏了,電影中種種小細節,透露著兩人既近又遠的距離。回到台灣後面對現實,才發現家中經濟狀況也許不那麼富裕,加上她重病需要治療,種種現實打擊著莉莉,原先憧憬的美國夢因而破碎。
而對於女兒來說,青春期已經夠糟了,還要搬回台灣,又是更大的衝擊!她放棄在美國的嗜好樂趣,被迫與好朋友分隔兩地,同學稱她「美國人」。這街道、生活環境,一切都是這麼陌生,到了學校還得符合髮禁,規定剪一個不能及肩的短髮。心理上的調適讓她措手不及。甚至因為中文障礙導致成績一落千丈,還被老師體罰。
格格不入,讓她心中累積了不平與憤怒。
原來媽媽也有不堅強的時候
雪上加霜的,應該就是芳儀面對母親突然得了乳癌,青春期的她,看到媽媽倒下來了,孤單又幫不上忙,只能用生氣和叛逆來表達。
芳儀不喜歡媽媽一直把死亡掛在嘴邊。所以,當妹妹童言童語地問她:「媽媽會死嗎」,讓她更加焦躁,情緒無路可出。
她在學校的作文寫著:「我不想成為的人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這短短一句話,把對於死亡的害怕、對無能為力的痛苦,用最叛逆而直接的方式,怪罪到生病的媽媽身上。
恐懼讓芳儀忘記了愛。
「如果這就是她能做到最好呢?」媽媽不夠好,但愛不會遞減
當芳儀跟同學抱怨媽媽不夠好時,同學說:「如果這就是她能做到最好呢?」有時候,媽媽就是不夠好。但媽媽的愛,是不會因為不夠好而有絲毫遞減的。
片尾,經歷爭吵後的母女,媽媽放下爭執,幫女兒挖耳朵。這個母女間親密的舉動中,莉莉一句「媽媽真的好愛好愛妳」,讓看電影的我們也落下淚來,溫柔細膩的母性之愛讓人落淚,我們知道這對母女真的深愛對方,也終於和解,而妹妹平安無事,父親在樓梯無人看到之處落淚更讓人鼻酸,身為一家之主,他一直隱藏的脆弱終於釋放。
《美國女孩》就像一部家庭電影的日常,而其中細膩的情感特別令媽媽感同身受,那種種堆疊出的鼻酸,後座力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