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生產> 催生因疫情而成新常態.自然產待產也能預約,不用擔心被「退貨」

催生因疫情而成新常態.自然產待產也能預約,不用擔心被「退貨」

原本在特定狀況下才要採用的催生,卻在新冠疫情下,成了自然產的常態!這樣的改變看似有所不便,但未嘗不是讓產婦與家人能以更有準備的姿態,迎接生產大事,不再是突然有了產兆,匆忙趕到醫院,卻遭到「退貨」的尷尬!

新冠肺炎 催生

新冠疫情改變生產方式

  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好多事情都被改變了!光是就醫一事,對於預計住院者、陪伴照顧者;接受門診手術者;接受侵入性檢查者;牙科門診等對象,必須在住院、就醫之前,先接受篩檢,不論是核酸檢測(PCR)或抗原快篩(Ag),都要被戳鼻子採檢體,確認陰性才能入院進行治療。

配合篩檢採登記預約催生制

  當然,要入院生產的產婦和陪產的家人也必須先經過篩檢這一關。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婦產科主任巫常誠表示,考量自然產的產婦原本沒有一定的入院待產時間,但又得要配合醫療院所的篩檢作業時間,還有報告的有效期限(3天內),於是不少醫療院所採用登記預約催生制度,也就是自然產也跟剖腹產一樣,產婦事先預約到院待產時間,並在之前完成篩檢作業,才能進入醫院展開生產大業。由於多了篩檢這道手續,順勢讓自然產的到院待產變成不再「隨興而為」了。

  他補充,如果是臨時有產兆而到院的產婦,PCR與快篩都要做,在PCR確認為陰性前,產婦待產時,要配合一人一室、關空調、開窗戶與戴口罩等防疫作為,同時,在PCR確認陰性前,不得進行減痛分娩。若是等不及報告出來,產婦就要生的話,醫護人員將穿上全套隔離衣,並關掉冷氣,才進產房幫產婦接生。生完繼續隔離,直到結果出來。


新冠肺炎 催生

過往有狀況才進行催生

  臨床上,足月的胎兒該出來卻沒有產兆,透過藥物引發子宮收縮,以進入產程,稱為「催生」。

  相較過往,多在某些特定狀況下,才會採用催生的方式,巫常誠醫師指出,不等胎兒自動「退房」的情況如下:

1.超過預產期12

  過期妊娠,可說是常見要催生的情況。一般而言,妊娠週期為40週,在滿37~42週這段時間分娩,都屬於正常現象,「但通常妊娠滿41週,卻還未出現產兆的話,多會請產婦入院接受催生」,避免胎兒因為胎盤功能老化而發生意外。

2.胎兒成長狀況不佳

  為避免胎兒生長遲滯造成胎死腹中的機會發生,胎兒的體重與預定週數體重差距達兩週以上,並合併羊水過少,或有胎盤動脈血流阻力與臍帶血流不佳的情形,代表胎兒沒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醫師就會考量胎兒週數,評估是否需要提早出生,到子宮外接受更好的營養照顧」。

3.母體有嚴重的子癇前症

  如孕媽咪有子癇前症,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為避免狀況更加惡化,引起併發症,就會在足月後進行催生(若狀況嚴重,即使尚未足月,也會讓胎兒先離開母體)。

4.胎兒過大時

  巫常誠醫師強調,「胎兒過大,媽媽個兒較小時,除非有健康的疑慮,否則多會建議媽媽滿37週後接受催生,避免胎兒到40週時長得更大,進而增加自然產的難度,甚至提高剖腹產的機會」。通常37、38週時的胎兒體重超過3,500公克時,產科醫師就會提高警覺,依據孕媽咪的體型、骨盆大小,評估自然產的難度,適時對孕媽咪討論催生的可能性。

  另外,胎兒雙頂骨徑超過9.5公分,即潛藏不太好生的風險,畢竟產道最窄處僅約10公分,若讓胎兒自行選擇「報到時間」,屆時,頭圍更大,想要順利通過產道的難度更高,一旦出現產程遲滯,「吃全餐」的機會可能就在眼前等著。


5.因應人力不足

  除了母胎狀況有疑慮而需要進行催生之外,醫療人力往往也是選擇催生的因素之一。巫常誠醫師表示,「這是因應人力不足時的權宜之計,避免醫師休假而無人幫產婦接生」。

  曾經,服務的醫院只有他一位婦產科醫師接生,巫常誠醫師會事先對產檢的孕媽咪言明,當他休假前,會安排差不多到預產期的孕媽咪,在他當班的時候接受催生。否則當產婦要生產,卻沒有接生的醫師,臨時讓產婦換醫院生產並不是簡單的事,「不如在足月後,以提早催生的方式,讓產婦能在熟悉的醫院由熟悉的醫師接生」。

  畢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充足的醫療人力,因應全年無休、日夜不分的生產醫療運作,更何況有的產婦只想由產檢醫師接生,「產檢醫師不在,醫院還是有其他醫師可選擇,甚至有當日的值班醫師,不過,產婦堅持要讓產檢醫師接生的話,可事先安排在足月之後的適合時間進行催生」。

6.產婦個別狀況

  由於巫常誠醫師服務於軍方醫院,有不少軍人、軍眷選擇在此產檢、生產。所有的女人都希望生產時,老公能陪在身邊,但軍職在身的老公,臨時要請陪產假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加上駐地的交通未必方便,不時可見太太通知先生要去醫院待產了,只是生完了好一陣子,先生還沒趕到醫院,「所以,有時會配合產婦的軍人老公休假時間,安排產婦催生」。

現行催生制度下的好處

  然而,新冠疫情的肆虐,改變了以往有狀況才需要催生的做法。先篩檢,確認為陰性後,再入院生產,看來好像頗為不便,但其實對大家都是一種保障,畢竟誰都不想被感染上新冠肺炎,就算沒有感染,也可能因為與感染者有接觸而必須被匡列隔離數天,醫護人力已經很吃緊了,再配合隔離政策,不只增加其他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更會影響許多產婦的就醫權益;若是產婦或陪產的家人也因此被匡列隔離,影響層面也不容小覷!

  巫常誠醫師指出,「催生,讓生產流程受到控制」,其實不僅可配合當前的防疫作為,確保醫護與產婦免於被感染的風險,還有其他好處:

1.事先做好安排

  自然產的產兆總在出其不意時現身,於是不時可聽到「吃耶誕大餐時,牛排才上桌,突然發現自己破水了」、「出去玩,回程塞在路上,這時,竟然破水了」、「睡到半夜,被陣痛驚醒,匆忙到醫院待產,天亮就生了,工作都來不及交接」等經驗,因為生產來得太突然了,好多事情都還來不及安排,難免令人感到懊惱。

  但在預約催生制度下,孕媽咪在入院前,可先把工作、家務都做好安排,然後,放心地去醫院待產,不用再為哪些事沒來得及做好而牽腸掛肚。

2.經產婦不擔心急產

  對產程進展速度較快的經產婦來說,就怕一開始規律陣痛後,還來不及到醫院,寶寶就要出來了。巫常誠醫師說,「尤其是第一胎生得快的產婦,第二胎的速度更快,提早到醫院待產,產婦會感到安心許多,不用擔心措手不及的狀況發生」。

  他補充,考量病床數有限,可能出現滿床的狀況,因此,必須事先做好控管,在排序上,會優先讓經產婦待產。



3.
初產婦不煩惱被「退貨」

  至於初產婦,則可能因為沒經驗而不了解產兆,不是太晚到醫院而衍生危險,就是太早去醫院被「退貨」,「現在都因為提早到院待產,有醫護人員把關,減少產婦不認識產兆所引起的風險,也沒有『退貨』制度」。來了醫院,就是要把孩子生出來才能回家。

4.胎兒大小讓媽媽好生

  懷孕後期,胎兒的生長速度加快,若是體型比較大隻的,在子宮待到40週,出生體重往往頗為驚人,對媽媽而言,不僅增加順產的難度,也提高了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會,必要時,還要「吃全餐」。「足月後,提早催生,胎兒的體重沒那麼重,媽媽比較好生,陣痛的時間比較短,產道裂傷的程度也較小」,否則在子宮多待兩、三週,多個400、500公克,媽媽要多痛上幾小時、傷口裂得比較大,除了增加醫師縫合會陰的難度,多少也延長了傷口復原的時間。

  巫常誠醫師指出,「好不好生要看媽媽與胎兒的相對體型,就個子不高的媽媽來說,3,000公克上下的胎兒比較好生」。

考量個人狀況決定時間

  巫常誠醫師表示,「足月後到預產期的前10天都是適合進行催生的時間,至於要選哪一天,每個人的考量狀況不同」,有的擔心自己個兒小,怕寶寶太大不好生,就會選早一點的日子;有的單純想早點「卸貨」;有的則是想能拖就拖到最後,總之,在確認胎兒健康無虞的狀況下,儘量配合產婦的時間。

影響面面觀

  當然,疫情之下的生產制度有好處,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值得被注意,根據巫常誠醫師的觀察,他指出以下幾點:

1.陪產者不一定是真正的幫手

  醫院規定陪伴照顧者必須通過PCR,第一人提供公費篩檢,第二位則要自費」。在產婦的心裡,第一順位的陪產者當然是老公,「可是南部的產婦生產時,幫手多是婆婆或媽媽,但因第二位陪伴者要自費篩檢,所以大家都算了,就讓先生獨撐全場。於是真正的幫手進不了醫院,在醫院的卻又幫不了忙」。萬一先生是使不上力的豬隊友,多少讓產婦怨嘆連連。


2.人多時憂機器不足

  由於催生是在可以安排的時間內進行,以醫院的工作時間而言,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星期六到下午1點)的時段屬於「正常班」,若產婦需要減痛分娩,雖較不用擔心麻醉人力不足的問題,「但是來催生的產婦人數多的話,就怕自控式止痛的給藥幫浦不夠用」。

3.嬰兒房滿床困擾大

  在預約制的狀況下,當時間集中在某幾天的時候,照顧寶寶的嬰兒房有可能出現「滿床」的狀況,若碰到生多胞胎,甚至有床位不足的隱憂。「寶寶集中時間大進大出,讓嬰兒房護理人員的負擔頗為沉重,護理人員期望產婦預約的時間能平均一點,一直維持寶寶有進有出即可,而不是大進大出,容易影響照護寶寶的品質」。

4.醫師留院的時間變長了

  巫常誠醫師表示,在往常順其自然的的產程中,產婦多是子宮頸開到3公分時收入院待產,「一般狀況下,到全開差不多要8小時,醫師在這段時間stand by即可。不過,目前是在沒產兆的狀況下,到院接受催生,比平常多了6小時的預備時間,醫師不是被綁在醫院,就是要縮小活動範圍,以便隨時要幫產婦接生」。

  雖然一度危險的疫情已經趨緩,醫院的醫療業務幾乎回歸如常,巫常誠醫師指出,「預約催生制度看來仍會繼續維持,不過,入院篩檢的制度,隨著疫苗第二劑的施打率提高,可能會放寬(請洽詢各醫院)」,然而,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下,對產婦的保障利大於弊,而確保母胎平安就是醫護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催生.讓足月後的胎兒適時「退房」,降低剖腹產機會
你以為頭過身就過,但肩難產卻是頭過身不過,無法預測卻又危急,需要團隊合作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