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生產> 產後媽媽為什麼會陷入憂鬱?及早了解成因、症狀,掌握就醫時機

產後媽媽為什麼會陷入憂鬱?及早了解成因、症狀,掌握就醫時機

生下寶寶的那一刻,媽媽心中無不感動萬分,但緊接而來的生理變化與照顧工作,都讓媽媽身心俱疲,內心時常如同壓力鍋一般,承受許多壓力,這時,產後憂鬱問題就容易找上門,不僅會失去良好的生活品質,更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若能對產後憂鬱症之症狀、好發族群有更進一步了解,就有機會提前預防、掌握就醫時機,及早治療。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吳珮全表示,迎來寶寶是一件充滿喜悅的事,但孕媽咪懷孕期間就歷經各種生理、心理變化,分娩後,又面臨體內荷爾蒙劇烈改變,導致情緒容易波動、起伏大,加上產後傷口的疼痛、須立即適應身分轉變、展開寶寶照顧工作等,媽媽在、無形中承受了各種壓力,若無家人足夠的支持,容易出現無法適應、產生焦慮、緊張、不自覺想哭泣等情形,而這些於產後出現的情緒問題,可區分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又稱baby blue)以及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來說明:

.產後情緒低落

  國外研究顯示,約有80%的媽媽於生產後2~3天內,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此為暫時性的情緒問題,常因媽媽面臨瞬間狀態的改變,例如:生產不適、產痛、身分角色轉換及各種照顧新生兒的忙亂等,而出現焦慮、疲倦、失眠、容易想哭等症狀,持續時間不長,大部分少於10天,僅輕微影響日常生活,不致過度沉浸於憂鬱情緒之中而無法照顧寶寶。

.產後憂鬱症

  是指產後情緒低落、憂鬱情形持續2週以上,並出現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沒有胃口、失眠、反應遲鈍、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等症狀,嚴重則出現自殺或傷害寶寶的念頭與行為。根據統計,約有5%~7%的媽媽會於產後1個月內發生,有些甚至延續半年至一年,多半無法提供寶寶喝奶、安撫需求等母職,且難以僅藉由家人傾聽、陪伴好轉,需經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才能有所改善。

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症成因&好發族群

  吳珮全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成因,包含生理性、心理性與社會性因素,例如:生產時的產痛、女性荷爾蒙(例如: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由產前大量分泌瞬間大幅下降)的劇烈改變;成為媽媽後,因社會角色轉變而產生不適應、為了照顧寶寶過度疲勞、夫妻及公婆的相處問題以及產後自我形象(外貌、身材)改變的壓力;配偶與雙方原生家庭的功能性與支持度不足等。因此,產後憂鬱症之高風險因子大致可歸納如下:

.懷孕前,曾為輕、中、重度憂鬱症患者,或曾罹患其他精神相關疾病者。

.有明顯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其對荷爾蒙的波動較為敏感,也會導致情緒起伏較大。

.寶寶在不被預期的情況下出生,或爸媽於心態上、經濟方面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寶寶就來報到,例如:未成年懷孕少女,根據統計,有一半以上比例會出現產後憂鬱症。

.懷孕至生產期間,另一半或家人因工作忙碌或其他因素,未提供媽媽各方面的關心與支持。

.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較低者。

.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有抽菸、喝酒或物質濫用者。

.懷孕時出現相關併發症,例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

產後憂鬱 

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先行評估.掌握就醫時機

  了解產後憂鬱症可能的危險因子後,產後媽媽若想了解自身心理狀態,該如何評估是否出現產後憂鬱症?吳珮全醫師表示,可透過孕婦健康手冊中的「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來自我監測,該量表題目描述淺顯易懂,以量化數據方式呈現,可作為產後媽媽、家人與醫師參考,懷孕階段、生產後都能使用。

  不過,吳珮全醫師也叮嚀,臨床上仍須經由精神科醫師與產後媽媽、家人進行訪談,了解其日常生活來做整體評估,才能下診斷。因此,若產後媽媽時常出現焦慮、憂鬱情緒,對於寶寶喝奶、洗澡、拍嗝等照顧工作漠不關心,對寶寶露出的笑容無反應,並透露出認為自己無法不是一個好媽媽、有自殺或傷害寶寶的想法時,就要儘快尋求醫師協助。

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


延伸閱讀

產後憂鬱加嬰兒哭鬧,桃園媽剪斷1歲兒陰莖,還PO臉書!疑憂鬱別怕就醫,隊友可做7件事
陪伴產後憂鬱媽媽,應同理而非指導
一次了解產後憂鬱,做好心理支持及預防之道,遠離blue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