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孩子亂生氣,其實他是羞羞臉

嗨嗨四歲左右,我接他下課後常常去家附近的公園玩樂。
那天我看著他,跟一群大一點的男孩一起躲在水泥管隧道裡,笑得東倒西歪。一個比較小的男孩在隧道口東看看、西看看,沒多久,我看到那個小男孩的爸爸靠過來,彎著腰,對隧道裡的男孩們不知說了什麼,男孩們一哄而散,全都從水泥管裡跑了出來,繞著其他公園設施跑了一圈,又都回到了水泥管頂上的人工草皮滑坡,一個個輪流爬上去、滑下來。
事情發生得太快了。我看見嗨嗨跟著前一個大男孩的後頭滑下來,才剛要站起身,還沒有站穩,那個小男孩的爸爸突然彎腰,出手用力地把嗨嗨推倒,他跌坐在地板上!
我迅速起身,走上前去。一邊走, 一邊聽到那個爸爸大聲地說:『你剛剛那樣很危險,你為什麼那麼壞!你的爸爸媽媽呢?我要跟你爸爸媽媽說你很壞!你的爸爸媽媽呢?』。
我靠近,說:『發生什麼事了?我來幫忙。』
我蹲到嗨嗨的身邊,那個男人也許是還沒有會意過來我是他媽媽,繼續失控罵人。嗨嗨看見我,開始放聲大哭起來,我知道這是斷線的哭。而讓嗨嗨斷線的,不只是害怕,還有「羞恥感」(shame)。
推薦閱讀:孩子兇,別比他更兇!也不要覺得孩子生氣可愛,故意惹他生氣,請同理孩子情緒
解除斷線警報
解除斷線警報的第一條原則:『直接移除刺激源』,我索性用手捂住嗨嗨的耳朵,把罵人的聲音隔絕起來。
在我跟那位爸爸了解狀況後,便回道:『我聽懂了,我先把他(嗨嗨)帶到旁邊處理,等會過來。』
我抱起嗨嗨,走向遠在天邊的另一張椅子,我在嗨嗨的耳邊說:『媽媽在這裡,媽媽來幫忙跟保護。』我沒有說太多話,只是抱著他,緩緩地撫摸著他的背,等他冷靜。
他冷靜後,我第一句開口說的話是:『叔叔說你很壞,不是真的,媽媽知道你不是。媽媽知道,叔叔是要說踢到弟弟很危險。』
這個動作,非常重要,你要幫孩子把自己的行為跟自己的價值分開。
當我們跟孩子連結,肯定孩子的價值,糟糕的感覺就從他們自身分開來,而跟行為結合在一起。
意思是,羞恥感被鬆開,由罪惡感、愧咎感、懊惱或後悔來替代。感到有罪惡感或愧咎感,代表我們能夠同理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感知能力會促使我們想要為自己的行為表示歉意、做出補償、修復關係、重新連結。
感到懊惱和後悔,代表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思考未來能夠改變或調整的是什麼。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但最終成功地關心了弟弟。
我也順利地在那個爸爸面前說:『叔叔剛剛是著急,希望你要小心不要做危險的事情,我們來跟弟弟說對不起,但是媽媽知道你也嚇到了,因為叔叔很大你很小,叔叔動手是不對的。』
對方爸爸理智線恢復,跟嗨嗨說了對不起。
相信自己是好的、可調整的、可改變的、有能力修補和付出的。它們是人類,之所以能從裂痕中修復,從毀壞中重建的源頭。
延伸閱讀
.親子教養好關係!你需要的是溫和堅定對待孩子,而不是跟著生氣
.孩子「歡必霸」怎麼辦?兒童臨床心理師建議:多看、多聽、多想、先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