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專欄】走過「流產」不是悲傷變小,而是你變強大了!
女性在流產後的第一時間,最想知道的就是「有人和我一樣嗎?我是不是特殊個案?我正常嗎?」如果能立即得到相關資訊,通常就會比較安心。聽到這個分享讓我心有戚戚焉,因為從「烏烏陪你大聲說」推出後,就有很多女生私訊我,她們藉由類似的經驗分享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傷痛因而被療癒。
(圖/shutterstock)
流產經驗值得被分享.且不必然是再度懷孕
流產經驗的分享可以更多元,而不是只有後續順產的案例。好比常見對孕婦的安慰,幾乎都是鼓勵對方繼續努力嘗試,如「我以前流產兩次,現在還是順利生了兩個。你一定也可以!」但其實流產後,也可以有不再生育的想像。
因為也有人是歷經流產後,才驚覺自己根本不想當媽媽,不打算再懷孕。這樣的感受無關對錯、成敗,而是屬於每個女人自己的選擇,也應該被看見。
流產,是懷孕的結果之一
認識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因為有助於降低女性流產發生後的罪惡感。好比我有一個婦產科的學姊,在兩次順產中間曾因胚胎萎縮自然流產三次,但因為她本身是專業人士,深知這種狀況很常見,和食衣住行無關,因此,雖然難過,但不曾責怪、懷疑過自己。
流產和你想的不一樣
影像的傳播如此強烈迅速,滲透力又比文字來得強,可以藉由街訪路人對流產的認知,比如說「搬重物會流產嗎?」、「流產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和女生吃錯東西有關嗎?」等等,再針對各種不正確的說法提供專業回應。
也可製作一句話惹惱/哭流產女性系列,好比「快點把寶寶生回來,聽說流產後比較好生」、「早就叫你不要騎摩托車通勤了,你看吧!」後續再請流產過的女性現身說明這些話語為何如此傷人。這項企劃執行起來不會太困難,期待國健署可以參考,如果真的成真,我一定爭取做免費的顧問。
悲傷的故事後面.有我們擁抱你
過去,我總是認定醫師在職場上都得單打獨鬥,一肩挑起守護媽媽的責任。但參與這麼多活動與聽過那麼多女生和我分享的故事後,我發現光是提供醫療專業是不夠的,一定要結合社會上各種資源,好比護理師、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社工,當然還有伴侶,一起為所有懷孕的女性提供更全面的照顧。
人們總以為悲傷最終會漸漸消失,被遺忘,但其實常常悲傷並沒有消失,而是我們自己長大了。我想將這些文字獻給所有曾經因懷孕、生產受過傷的女人,我們都會更好,更強壯!
延伸閱讀
.勿用胎兒「保」不住,烏烏醫師盼用詞精準:即使立意良善,也不該用她人的傷痛捍衛自己的信仰!
.【烏烏醫師專欄】經期靠四物養宮?不如靠規律的日常養身體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