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深夜me time> 婆媳之間最怕貼上標籤、彼此誤會!親職專家:將誤會解開.也許能看見婆婆的溫暖

婆媳之間最怕貼上標籤、彼此誤會!親職專家:將誤會解開.也許能看見婆婆的溫暖

結婚後,面對身為長輩的婆婆,做媳婦的總會戰戰兢兢,深怕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婆婆眼中的逆媳。但在人際關係中,遇到任何的看法不同、習慣不同與資訊不對等的時刻,忍氣吞聲、委屈求全從來不是好的辦法,但又該如何化解,避免不愉快的情緒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造成兩人的關係存在鴻溝?親職教養專家林妙香正是透過良好的溝通,讓婆媳相處更輕鬆。

  在前往阿里山的路上,途中彎進鄉間小路,進入村莊,可見一戶人家家中矗立一顆大龍眼樹,庭院裡停靠著汽機車,按了按門鈴,一位女士笑容可掬的迎向前來,她是親職教養專家林妙香。目前任職於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的她,現在也是一位妻子、媽媽與媳婦,和公婆、弟媳一整個大家族就住在這位在嘉義鄉下,約三、四十坪的老厝。結婚十多年來,她不僅和婆婆相處融洽,也透過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同理心,化解兩人間許多觀念與想法上的分歧。

  她回憶起初次與婆婆見面,是因研究所訓練活動於先生家前的空地處舉辦,當時還未成為媳婦的她,因個性活潑開朗,常主動與婆婆聊天、互動,兩人也漸漸熟識,一如朋友般相處,甚至她與先生的婚姻還是婆婆暗地裡撮合而成。

  林妙香老師笑說:「幾年後才知道,當時是婆婆先詢問先生有沒有考慮和自已交往,沒想到還真的讓我們走到一塊兒。由於我和我先生早已認識多年,彼此非常熟悉,恰巧都到了適婚年齡,也因此,在交往一個月後,很快就步入婚姻。」

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婆媳相處之道
(圖/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提供) 

婆婆說話直接以親和力應對

  要說婚後是否發現婆婆和自己過去相處時有所不同,答案肯定是有的,但對於從小生活在嘉義市區最熱鬧的街道上、家裡開中藥行,每天接觸不同人的林妙香老師而言,發現婆婆的不同面向、喜好與在意的事卻如同一場探險,「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新的發現,受到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知道每一個人本來就不一樣,不會既定認為一個人是好或壞,但會一直發現原來我不知道的特質。」

像是婆婆說話口吻較為直接,當對於自己買了她認爲不需要的東西回家時,就時常脫口而出:「你買那個很無聊」、「做那個是在幹什麼」(台語),老實說,這樣的話語多數人聽了會不舒服,但林妙香老師分享:「這是婆婆當下的直接反應,我也能明白這樣的反應源於她在原生家庭的習慣,並非針對自己。」所以,她總會大笑著、充滿親和力的告訴婆婆:「買東西來的人一定都不是為了無聊才買的啦!」不否定婆婆原有的習慣,以輕鬆的方式應對,兩人也沒有為此而產生不愉快。

飯桌上永遠有吃不完的菜餚

  「婆媳之間最怕彼此猜疑,不小心將他人貼上標籤造成許多誤解,透過親和力、瞭解真實性(對方真實的感受),並進行溝通,才能相互了解並維持好關係。」 即使在生活中有許多習慣上的不同,林妙香老師表示,自己在閱讀了L.羅恩賀伯特的書籍後,運用其溝通技巧,讓自己與婆婆間維持一個緊密且正向的關係。

  她也因此發現,長輩都希望自己對整個家庭有所幫助,平時和婆婆溝通,都會把握先看見婆婆的好,透過好奇、詢問的方式來看懂婆婆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再以親切的態度和婆婆溝通,婆婆多半能夠接受。

  印象最深的是飯桌上的故事。由於家裡住了十幾人口,過去是自助餐老闆娘、對煮飯菜拿手的婆婆,從高雄搬回嘉義老家後,每天都會煮十幾道的菜餚,林妙香老師形容,有時甚至會出現自助餐使用的鐵盤,份量之多,即便一家十幾人一起吃,仍舊每餐都會遇到怎麼吃都吃不完的問題,其他家人為此都曾勸阻,卻總無濟於事。

  「我就想,婆婆這麼做一定有理由,那就去問吧!」於是林妙香老師找了婆婆聊天,先肯定婆婆用心做飯、煮的菜很好吃,再以好奇的心詢問:「媽,為什麼今天已經有這麼多菜了,還要煮花椰菜呢?」婆婆告訴她,因為表弟回鄉,他愛吃花椰菜,「那為什麼還要煮紅蘿蔔蛋呢?」,「因為小朋友們愛吃。」原來桌上的十幾道菜,是婆婆對每一位家人的用心與體貼,林妙香老師說,換個角度看,才發現婆婆的可愛,當她告訴婆婆「媽,你真的很貼心」時,婆婆眼眶更泛著淚光,流露出一股酸楚與感動之情,或許婆婆從未如此被他人同理過。

  「可是大家都說我煮太多。」

  「那你覺得呢?」

  「嗯,看起來是多了點!」

  「媽,你放心,你煮的每一道菜都好吃,表弟回來吃到任何一道菜都會開心,他最愛吃的,你下次再煮就好。」

  「這樣說也是。」這段婆媳對話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卻像變了魔法般,讓每天出現在桌上的菜餚漸漸地從十幾道變成5至6道,一家子吃剛剛好的份量。

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婆媳相處之道 
(圖/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提供) 

婆婆的質疑是她不夠了解自己

  「我婆婆也曾對我表示出不信任。」

  林妙香老師表示,由於自己平日出門上班,婆婆在家會一手包辦許多家務事,例如:洗衣服,她每天一早就會將全家人的衣服分類,部分放入洗衣機,部分親自手洗。

  某天,林妙香老師起的較早,見到婆婆在準備早餐尚未洗衣,於是便主動幫忙刷洗衣物,沒想到婆婆聽到她刷洗衣服的聲音,立刻衝進浴室詢問:「你在幹嘛!」本以為早起幫忙洗衣的自己在婆婆眼中會是一名乖巧的媳婦,卻是在婆婆的表情與說話口氣中感受到了許多不信任。

  「原來婆婆是擔心自己衣服洗不乾淨!」林妙香老師表示,當時和婆婆住在一起不久,婆婆並不曉得自己有哪些能力,也因此對自己有了質疑。

  「別人不信任自己、讓自己不舒服時,我們可以幫助對方了解自己,進而讓他信任自己。」林妙香老師認為,婆婆對媳婦不信任,是媳婦的一門課題,我們可以思考,身為媳婦,如何幫助自己愛的男人,他的家人也能夠慢慢了解自己。

  加上她對自己有信心,於是當下以練習手洗衣物為名,請婆婆讓自己洗,並透過實際刷給婆婆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雖然婆婆看著她刷洗衣物,仍舊認為有些地方沒有做好,但妙香老師說:「婆婆洗了五十幾年的衣服,他的功夫一定更高,同時我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好,因此不怕請教人,也沒有被糾正的感受,而是以學習的心態來面對。」

  於是她請婆婆示範,再請婆婆看著自己做,當婆婆說「這樣是對的!」時,她還逗趣地回覆:「媽,我是不是做的也不錯,要不要為我比個讚!」不僅化解了當下的尷尬,以一顆學習的心去證明自己,即便日後不需要真的去執行,至少也讓自己在家中,不會陷入怎麼做,都會被婆婆比較下去或質疑的窘境。

將誤會解開看見婆婆的溫暖

  婆媳溝通仰賴彼此相互信任,相信對方是明理、能溝通的。最害怕「我覺得你不懂我,那就算了!」也因此,林妙香老師習慣與婆婆有許多溝通與交流。不過,有時一忙錄,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少,和婆婆的溝通減少,也會產生誤解。

  林妙香老師說,當時她辭去國小老師的教職工作,開始各地演講、進行個案晤談,由於晤談部分必須配合孩子時間,有時進行到很晚,那段時間大約連續5週回到家已經11點多。「有一天晚上回到家,婆婆已經睡了,小叔看到我回來就告訴我:『大嫂,媽在罵了,媽說,老師不當,現在都半夜才回來,到底在做什麼?』」她一聽,才驚覺這段時間與婆婆溝通減少,婆婆不瞭解自己在忙哪些事情,而造成誤解。

  於是她找時間和婆婆聊天,感謝婆婆讓自己可以無後顧之憂出門工作,接著闡明小叔告訴她婆婆生氣一事,並將自己晚回家的原因,以及現在正在忙碌的事說給婆婆聽。「我知道婆婆很善良,會認同我做個案晤談,幫助他人解決親子溝通問題,所以將自己在做的事實和她的觀點結合,同時也感謝婆婆幫助我帶孩子、處理家務,所以我才能幫助他人。」後來婆婆反倒過來關心她有沒有吃飯,甚至在日後深夜歸來時,會看見一盒章魚燒在桌上迎接疲憊的自己,小小紙盒盛滿了婆婆的心意。

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婆媳相處之道
(圖/親職溝通專家林妙香提供) 

孩子教養問題找出良好動機、創造雙贏

  與婆婆同住,還得面對在孩子教養方面的難題,雖然知道婆婆很多舉動是疼愛孫子,但仍會讓身為孩子媽媽的媳婦感到困擾與擔憂。

  林妙香老師指出,孩子幼兒園大班時,想讓他練習洗碗,但婆婆總會先幫洗好,「有次我叫小孩洗碗時,婆婆就說『免啦!小孩哪洗得乾淨』,當時我就笑笑,先把孩子帶去做其他家事,孩子不在現場時,再與婆婆溝通。」她表示,自己不會在孩子面前和婆婆有不同論點,此舉會使孩子困擾,婆婆也會感到尷尬,畢竟孩子是孩子能敬重長輩。

  於是她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婆婆去了解孩子只有多練習,才能擁有處理家事的能力。

  林妙香老師詢問:「媽,你知道全家人誰最會做家事?」

  婆婆回答:「當然是我啊!」

  「那你為什麼這麼會做家事呢?」

  「因為我做了很多,從六、七歲開始就得幫忙煮飯」

  「沒錯,你的能力那麼好是因為你做得多。我們都希望以後孩子有能力,所以也要讓他們從現在就開始練習。」

  「那洗不乾淨怎麼辦?」

  「我們再洗一次就好了!」漸漸地婆婆也就放手讓孫子自己練習洗碗。

  她也舉例,婆婆很愛購買菜市場販售沒有成分標示的糖果餅乾給孩子吃,每次看到心裡都會非常緊張,但同時又明白婆婆是好意,於是她先找出婆婆做這件事情時的動機與美意,再和婆婆溝通。

  「我會先肯定婆婆這個行為是因為了解孫子、疼愛孫子,再引用婆婆平時很信賴的電台主持人曾說過減少給孩子吃糖的建議,告訴婆婆:有研究顯示,孩子吃糖會難以專注!且現今糖果成分較為複雜,含有很多色素等。當婆婆認同我的說法時,兩人就達成共識,最後再告訴她,若還是想買給孩子也可以偶爾購買,並到店面去購買。」

  林妙香老師說,透過找出婆婆行為背後善良的動機與好意,避免直接否定而改以認同她的價值,將她的好說出來,並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被認同的婆婆也會開始認同自己,兩人就有當達成共識的機會,婆婆也會願意和自己合作,共同去執行雙方一致認同的事。「畢竟,婆媳關係不是談誰贏、誰該聽命於誰,應該是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

  現在,林妙香老師仍與婆婆同住在一屋簷下,隨著孩子的成長,面臨的教養觀念也會有所不同,然而,面對個體間的差異時,都不是以否定的想法出發,多一點肯定與認同,不僅是讓婆媳關係更加融洽,也讓這一家少了許多爭吵、多了更多歡笑。

婆媳相處之道小撇步

1.創造親和力

  林妙香老師認為,親和力是創造出來的,找出對方的優點並多讚賞對方,就能增加親和力,並同時兼顧對方真實的感受,創造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在意見不同時,就不會以自己的想像過度解讀對方,進而產生衝突。

2.認同婆婆的價值

  透過平時對話,讓婆婆感受到自己對家庭有所幫助,並表達感謝之意。例如:婆婆幫忙帶做家務,可以肯定婆婆的付出,並說謝謝。

3.意見不同時,先同理再溝通

  遇到想法不同時,先不否定對方或以質問方式待之,誠懇詢問婆婆堅持該做法的原因,找出自己認同的部分並同理,這時婆婆的情緒會緩和一些,再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想出解決方法,同時展現能力讓婆婆放心。

延伸閱讀
《一切都怪筷子拿太遠》胖媳婦和日本婆婆說話倒退三步、用敬語,以「問問題」維繫好關係
婆媳育兒觀念大不同!台灣好媳婦李佩甄:不用硬碰硬.摸索婆婆的隱藏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