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正確吃適量動,遠離兒童肥胖
(研究顯示,若5歲時的體型屬於肥胖,那麼,日後有很大的機會一路肥胖下去。)
藝人吳鳳日前在社群分享與家人到餐廳用餐,被陌生的女店員指著女兒說,「太瘦了,都沒吃飯嗎?」瘦,難免給人沒吃飯、不健康、常生病的印象,反觀胖好像就代表吃得好、身體好的健康寶寶。的確,胖嘟嘟的寶寶看著是討喜,但胖嘟嘟真的健康嗎?
隨著時代的演進,很多觀念都受到修正,其中,兒童肥胖已是被高度重視的議題,在由台灣兒科醫學會編製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的序文中,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這麼寫:
世界肥胖聯盟呼籲「肥胖是一種疾病」,過重與肥胖會增加心臟疾病、糖尿病、肝病及多種癌症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有鑑於兒童肥胖盛行率日趨嚴重,2013~2020年非傳染病防治全球行動計畫,判定遏止肥胖率增加的目標,並呼籲各國應重視兒童肥胖所導致的種種健康問題。
推薦閱讀:「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增未來慢性病風險,影響自信心與人際發展
5歲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成指出,孩子5歲以前看起來多是肉肉圓圓的身材,但隨著身高拉長,「嬰兒肥」的模樣愈來愈不可見,「3至5歲的階段,身體的脂肪組織逐漸減少,改換為肌肉組織增加。美國有研究顯示,若5歲時的體型屬於肥胖,那麼,日後有很大的機會一路肥胖下去」。也就是說,「小時候胖就是胖!」
他解釋,因為在嬰幼兒期與青春期,人體細胞分裂增殖最旺盛的時期,若吃得多,超過身體的需求,會刺激身體中的脂肪細胞進行分裂,以利增加脂肪細胞的數目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脂肪細胞也容易被撐大,當體內存在又多又大的脂肪細胞時,未來想要減重將面臨極大的難度,因為再怎麼努力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也無法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
陳奕成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國小男童肥胖的比例從22%增加到26%,女童則是18%增加至21%;國中男孩肥胖比例自16%提高至25%,女童則是8.9%增加至15%「提醒總是怕孩子吃不飽而不斷餵食的父母,要多注意此舉容易讓脂肪細胞變多又變大,造成孩子體重增加,之後,想減重卻又困難重重」。
(嬰幼兒期肥胖者日後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部分癌症的機會高出體重正常的人,進而讓死亡率隨之上升。)
兒時肥胖影響一生身心健康
小時候的胖嘟嘟模樣,在成人眼裡,的確能給人可愛討喜的好感,陳奕成醫師指出,開始上學後,看在同儕的眼裡就不是這樣了,肥胖的孩子往往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甚至不免被冠上「小胖」、「死胖子」的綽號,無形中,「影響社交人際關係的發展,長此以往,更會對心理發展有不好的影響,如:自卑、沒自信」。就算有的胖孩子雖然身手還算靈活,屬於「靈活的胖子」,但終究仍是胖子一族的成員。
當然,對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陳奕成醫師強調,「嬰幼兒期肥胖者日後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部分癌症的機會高出體重正常的人,進而讓死亡率隨之上升」。特別是現代父母很在意孩子長高與否的問題,如果出現性早熟,有很高的比例導致長不高的結果。他說,「肥胖的孩童在年紀小時,個兒看起來比同年齡的孩子高大,可是這類孩子的骨齡往往超前,若再加上性早熟,生長板可能提早關閉而停止生長,使得成年後的身高不如其他同齡正常生長的孩子」。
陳奕成醫師補充,「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瘦體素』的荷爾蒙,刺激雌激素的分泌,當雌激素增多,促使骨齡超前而提早關閉生長板,壓縮了原有的生長發育時間,而讓身高無法達到遺傳的標的身高(依父母身高計算出)」。有一種胖被暱稱為「Everyday」,即是形容又矮又肥又短的身型。
體重每天量.身高每隔一段時間量
陳奕成醫師表示,控制體重的方法之一就是每天量體重,「吃多吃少都能從體重看出明顯的變化,藉以提醒自己,這兩天吃多了,再來幾天要少吃一點」。但身高則是要一段時日才能看出變化,大約是3個月到半年,若天天量身高容易被誤導。他建議,少吃含糖食物,體重掉得比較快,有心幫孩子減重的父母,不妨試著減少孩子吃含糖食物的機會,透過每日量體重,感受到減重有成的效果。
(控制體重的方法之一就是每天量體重。)
嬰幼兒的肥胖這樣看
大人的肥胖程度常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判定,BMI ≥ 27即為「肥胖」,而嬰幼兒的肥胖該如何判斷呢?陳奕成醫師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的BMI會依據年紀換算出對應值,85百分位以上定義為「過重」,95百分位以上屬於「肥胖」。(可上網搜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寶寶的年齡,了解體重是屬於「過輕」、「正常範圍」或「過重」。)
同時,也能參考生長曲線,「如果身高與體重位在同一區間,屬於『標準』體位,若分屬不同區間,如身高在25~50百分位,而體重在75~95百分位,體位就算是『肥胖』了。」
陳奕成醫師補充,「3、4歲的孩子若能聽從指令,握住檢測儀器,不妨試著進行身體組成分析(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的檢測,了解肌肉量與脂肪量的占比,做為參考值,有助在進行體重控制時,確實掌握減少的是肌肉或脂肪」。
推薦閱讀:生長落後了嗎?「兒童生長曲線」這樣看才正確【聽醫師怎麼說】
4大NG行為養出胖寶寶
撇開遺傳因素不談,究竟在什麼狀況下,孩子被養成胖嘟嘟的模樣?陳奕成醫師指出,常見NG行為如下:
NG 1.過度餵食
有一種餓叫「父母或長輩總是覺得孩子餓」,因為擔心孩子沒吃飽,而經常在正餐之外給予零食,「臨床上,觀察到很多孩子被過度餵食,造成體重增加的案例」。吃過正餐沒多久又讓孩子吃零食,不斷地吃,必然攝取過多的熱量,成為體重增加的原料。
NG 2.吃太多不健康食物
在食物選擇上,疏忽了掌握吃健康食物的原則,於是孩子不只吃過多,而且吃進肚裡的多是不健康的食物,如: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含量高、高糖、高鹽、高熱量,不論是速食或外食,都很容易吃到這類不健康的食物,他建議,「儘量讓孩子吃自行烹煮的原型食物,若是購買加工食品當點心的話,請多留意產品標示上的熱量以控制食用的份量」。
NG 3.經常使用3C用品
3C用品的盛行,不只讓大人使用的時間愈來愈長,孩子也跟著有樣學樣,「無形中,減少了動態活動的時間與強度,讓熱量無法藉由活動消耗而不斷累積,成為增加的體重」。
NG 4.睡不好
陳奕成醫師表示,「2~6歲的孩子每日少於11小時的睡眠時間,與睡超過11小時的孩子相比,肥胖率差了3倍;10歲的孩子每多睡1小時,肥胖的機會少9%」。
他解釋,「熬夜的話,容易想吃東西,不知不覺會攝取過多熱量,且耗能效率會變差」,這也是為何經常熬夜的人常有水腫或肥胖的問題。
(臨床上,觀察到很多孩子被過度餵食,造成體重增加的案例。)
避免養出胖寶寶的正確4做法
父母了解了嬰幼兒期的肥胖對寶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後,應該會想要知道該怎麼避免養出胖寶寶,陳奕成醫師提出以下做法:
Must Do 1.從食物下手
跟「病從口入」一樣,其肥胖也是吃出來的!陳奕成醫師表示,「從食物下手,減少外食與吃速食的機會」,再者,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選擇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類、魚類,有助控制體重與幫助血脂代謝,並減少飢餓的感覺。
Must Do 2.減少使用3C用品
有機會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否則待在家裡很容易使用3C用品,他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每天使用3C用品不要超過2小時,且每使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2歲內的孩子應排除看電視、上網和玩電子遊戲」。
Must Do 3.維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有充足的睡眠相當重要,不僅可減少肥胖問題,也有助孩子長身高,陳奕成醫師指出,「晚上9點半上床,每天睡滿10小時,是最理想的狀況。學齡前的孩子,每天應睡滿8~10小時,至於1~2歲的孩子應有10~12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時數包含下午的午睡」。
Must Do 4.養成運動習慣
熱量必須有進有出,才不會在體內累積,最後成為一坨坨難以甩掉的肥肉,「採用333運動法,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習慣,即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
陳奕成醫師強調,「父母應與孩子一起運動,這樣更能發揮減重的效果,減重的成功率也比較高」。他補充,父母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當然,現代不少父母為了家計而忙於工作,要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運動,並不是太容易的事,但可以做的就先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持續做,總是會有所幫助的」。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運動,更能發揮減重的效果,減重的成功率也比較高。)
當孩子需要進行體重管理時
若是評估孩子是「小胖一族」時,需要父母幫忙進行體重管理時,陳奕成醫師指出,應注意「孩子仍在成長階段,需要均衡的營養幫助身體發育,每日應有的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能少,不像大人可透過節食以達到減重目的」。
他強調,孩子的減重不是硬減,而是以體重不再繼續增加為目標,應從培養正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著手,隨著孩子長高,連帶讓BMI下降,或是體重從70百分位降到50百分位,就算達到減重的目標。
關於飲食攝取,陳奕成醫師建議父母,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我的餐盤兒童篇」,為寶貝準備每天要攝取的食物種類與食物份量。「過重或輕度肥胖的孩子,可適度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並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說到運動,陳奕成醫師再次提醒,「父母務必與孩子一起參與過程,讓孩子更有意願養成運動的習慣,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減重的效果」。
萬一孩子的體重難以控制時,應諮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或兒童專門肥胖門診,接受檢查與治療。
湯水料理與含糖飲料都少喝
陳奕成醫師提醒,「一到冬天,飲食中很容易有湯湯水水的料理,湯水料理中的鹽分偏高,多喝容易引起水腫,尤其是火鍋的湯更是高鹽高鈉,建議讓孩子少喝為宜。還有含糖飲料儘量不喝,最佳飲料是白開水,當然,大人必須以身作則,全家一起遠離各式手搖飲」。
關於兒童生長,若想知道更多,可參考線上課程:https://sat.cool/course/94